【lighting talk】魯楊:“適度”即是最好
摘要: 魯楊:建筑師,2002年成立IMAGO意象空間建筑設計公司。完成過眾多的大型設計項目,尤其以星級酒店為主的大型城市綜合體,高端旅游度假區的規劃與建筑設計為主。目前所領導的設計團隊,是國內唯一進入到Marriot萬豪酒店集團建筑設計推薦名錄的設計公司。設計內容涉及規劃,建筑,室內,產品等多個方面。個人曾獲得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稱號,作品曾受邀參加國際建筑雙年展。代表設計作品有哈爾濱太陽島(萬豪)酒
“建筑師語光”,從建筑師的視角去看“光”。本期,我們尋訪的對象是北京意象空間建筑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設計總監魯楊。談論照明,談論建筑,談論光與建筑之間的關系,魯楊用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適度”。
什么是“適度”?魯楊說:“適度”,就是我們不必逆反趨勢,但也不要過度強化渲染。
“我不太支持過多地去做燈光的美化處理,只需滿足基本的功用和適度的審美表達即可。”
“就像我們的住宅樓,萬家燈火,從窗子里透出來的光,有人的氣息,我覺得就已經很漂亮了。就像夜晚亮著幾盞燈的辦公樓,就很有魅力了。這是我認為的適度的建筑照明,和溫暖的‘人性’有關,和自然的生活方向有關。”
魯楊:建筑師,2002年成立IMAGO意象空間建筑設計公司。完成過眾多的大型設計項目,尤其以星級酒店為主的大型城市綜合體,高端旅游度假區的規劃與建筑設計為主。目前所領導的設計團隊,是國內唯一進入到Marriot萬豪酒店集團建筑設計推薦名錄的設計公司。設計內容涉及規劃,建筑,室內,產品等多個方面。個人曾獲得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稱號,作品曾受邀參加國際建筑雙年展。代表設計作品有哈爾濱太陽島(萬豪)酒店建筑設計、萬家昆侖度假酒店區規劃與建筑設計、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兩大綜合服務區規劃與建筑設計、臺北遠雄(巨蛋)酒店及辦公樓建筑設計、北京威斯汀大飯店綜合體建筑外觀設計,三亞亞龍灣Courtyard酒店規劃與建筑設計等。
《阿拉丁》:是什么機緣巧合讓您接觸到建筑設計走上建筑設計之路的?
魯楊:也沒有什么機緣巧合,就是喜歡,而且跟設計相關的我都喜歡。好的設計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阿拉丁》:您做建筑設計也有十多年的時間了,應該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理念、想法。您的建筑理念是什么?
魯楊:做了很多項目,也做了很多嘗試,在每個階段的感悟、認識和理解不一樣,側重點也不一樣,這在每個階段的項目里面都能體現出來。理念和想法也是在慢慢成熟,考慮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但越來越覺得從功能出發最重要,審美應該適度表達。
其實在能源日漸枯竭、環境日趨惡劣的背景下,人類生存的“憂慮感”將影響之前任何時代的價值評判體系,而無論設計出的是怎樣的功用或是審美。這才是我真正關注的問題。
《阿拉丁》:您認為光在塑造空間上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魯楊:“光與塑造空間”這個問題主要指審美方面的。我覺得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可能需要先梳理下“光與建筑”或是 “光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更需要我們去思考清楚。
光與建筑之間的最初狀態,在工業革命之前,主要是靠自然光。光讓我們感受到這個建筑的存在,看得到顏色、形狀、造型,體現建筑的存在感、意義或者特點。建筑的內部通常是靠窗戶、建筑的縫隙引進自然光,利用自然光。這個時候建筑作為超大型“人造物”與自然萬物與環境是祥和地融為一體的。
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出現了電、燈泡、LED,照明的形式更加豐富,不同顏色,不同的明暗,不同的控制方式都可以進行調節,甚至到了可以隨心所欲的地步。但與之前的和自然環境融合關系已經不復存在了。
光與人之間的邏輯,也應該回到人類最初的狀態來看,長久以來,人體內的生物鐘周期變化(受褪黑色素的影響)是有規律變化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千年都沒有太大的變化,這已深入到人類的基因里面。在工業文明之后,電的出現,電燈的出現,人類有了更多的手段和能力來控制照明,就產生了很多的照明形式,現在也一直都在研發、創新,制造更多的可能性。甚至出現了可以模擬自然光效果變化的智能光源,這樣就終于徹底把人搞混亂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慣沒有了。以前是白天很亮,現在是晚上也很亮。
盡管現在已經是智能照明的時代,你可以控制在什么時候暗一點,什么時候亮一點,但它總歸是在人為控制的,如果控制不得當,實質上就是傷害。這種傷害最終會反映到人的身體上或者精神上。當前看上去似乎是在享受文明的成就,事實是可能我們的身體卻因此在受損害。
毋庸質疑,光在在塑造空間上起到重要的審美作用。但 “光”對于人來說,必然要清醒地看待“功用與審美”之間的兼顧與權衡,并從“趨利避害”的總體價值中進行評判和選擇。
《阿拉丁》:那您怎么看待功能性照明和為審美、藝術性而做的照明之間的關系?
魯楊:功能性照明和為審美、藝術性而做的照明之間的關系我覺得可以從“適度”和 “關聯”兩方面談。
“適度”指的是:我們不必逆反發展這個大趨勢,但也不要過度強化渲染,把某一個東西過度放大甚至失控。
“關聯”:作為一個設計師,不光是照明設計,包括建筑設計、環境設計,或者工業設計,產品設計,要全方位整體考慮,多角度地去評估、考量,考慮到相互的“關聯”。
比如說,產品設計師,他可能更多地會考慮產品本身怎么樣,哪種材質更好看,哪種造型更好看……最后做出來的產品可能本身很完美,但是它畢竟只是個體,要放到一個空間里邊,里邊有很多東西,有不同設計師設計的東西。如果每個東西都把自己搞得很“自我”,這個時候就像一個屋里站了很多人一樣,就會很嘈雜,沒有主次……這時候統一考量,實現相互的協調關系就特別重要。每個單獨的物品不是做“過”了?過于自我突出了,過“度”了。實際上現在這類設計“過度”的東西滿天下都是。很多的東西其實功能上極其簡單和原始,很多精力卻花費在所謂的審美上。我覺得更多的設計精力應該要放在關注它本質的內涵上,即要從它存在的原初目的或意義出發來看。
當然,什么樣的“度”是合適的,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甚至沒辦法定義它,或給出標準。但是我認為每個人如果都能從這個角度出發多做思考,就不至于讓事情偏差太遠。
《阿拉丁》:就您見過的一些建筑照明或者景觀照明來說,您對它們的印象怎么樣?
魯楊:現在很多地方在搞夜景亮化工程,我是持審視和質疑態度的。舉個例子說,福建的一個土樓,做了夜景照明,很多人認為很漂亮啊,挺好啊!我就覺得本來好好的土樓晚上突然變成了花花綠綠的東西,就很奇怪了,且不講有多浪費能源。
現在的“景觀照明工程”其實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東西,設計的人也沒能給出很有說服力的答案。如果說亮化的目的是讓人們晚上出來是想感受一下自然景觀,花草樹木、石頭、山水,那亮化之后,這些自然景觀其實是離自然越來越遠了。這是違背本身的邏輯的。現在人們經常在叫嚷著要回歸自然,卻在用一種非回歸的方式來回歸自然,模擬一些虛假的自然來做各種各樣的東西。所謂的回歸不應該用這樣的方式回歸。
《阿拉丁》:您做過的一些項目里,是否有對光線提出特別的要求的?
魯楊:當然有!比如此前有個WESTIN酒店的項目,我在裙房頂層設計了一個泳池,泳池上方做了穹頂的效果,有天窗,有玻璃大窗正對北京的東三環路,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視覺焦點,設計的時候希望可以增加一些建筑的情趣感,可以從外面感受到里面的游泳池,我當時就希望做一個特殊的光效,采用水的藍色感覺,從室內反映到室外,從外面可以看到里邊的藍色,讓人聯想到這里邊有游泳池,有跟水有關的空間,就好像湖泊的藍光從里面泛出來一樣。
《阿拉丁》:如果給您一個建筑作品,您會從哪些方面去評價它?會不會考慮照明因素?
魯楊:一個建筑如果能很好地處理光影的關系,能夠實現光對建筑的塑造,我覺得它就相對成熟一些,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考量。我不太支持過多地去做燈光的處理,只需滿足基本的功用和適度的審美表達即可。比如說以前的老建筑,在柱廊里點一盞燈,把柱廊照亮了,透過柱廊看到有燈光的感覺,建筑就很有層次感,玲瓏剔透的,很有想象的空間。
還有一種夜間建筑照明的效果,就像我們的住宅樓,萬家燈火,從窗子里透出來的光,有人的氣息,我覺得就很漂亮了。就像辦公樓,晚上里面亮著幾盞燈,這個辦公樓就很有魅力了。這是我認為的適度的建筑照明,和溫暖的‘人性’有關,和自然的生活方向有關。沒有必要再用洗墻燈、投光燈把它打亮了。當然,特別環境里的建筑與景觀還是需要有氛圍的美化照明配置的,可以在節日或特別的時刻來渲染一下氣氛。但天天都“過節”就沒“節日”了。就如我們爭相追求和創造的“美”,太“美”了,審美疲勞,就不“美”了。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