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鐵:國內照明設計師缺乏新的理念
摘要: 范鐵,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注冊建筑師。本科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隨后到英國羅伯特·戈登大學深造,畢業后被推薦到當地最好的建筑事務所RMJM工作,因此參與了蘇格蘭議會大廈項目。在2008年加入英國諾曼福斯特及合伙人事務所,做了北京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及約旦安曼國家機場航站樓等大型項目。2014年在英國倫敦創立ATDesign Office,擔任設計董事。
ATDesgin的工作方式有一項是對生活方式的研究。我們對功能變化、生活方式特別敏感,做了很多的研究。我之前在諾曼·福斯特,當時參與過一些機場、辦公樓格局的創新,像蘋果公司總部。我記得當年做過一個金融新聞臺總部的項目,當時我們把餐廳放在最核心的位置上,上班、下班,干啥都得經過餐廳,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餐廳就是咖啡廳,就是沙龍空間,就是創客空間,就是會客空間。通過空間格局的改變,就改變了原本的生活方式。另外一方面,我們跟各個顧問工程師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包括結構工程師、照明工程師。最新的項目,最新的信息,都是這個聯系的脈絡在起作用。所以建筑師就像一個信息交往的十字路口。這些信息為我們的客戶帶來的就是用技術支撐生活方式的轉變。
《阿拉丁·設計》:讓我們來設想一下,在水中城這個項目當中,它的照明會是什么樣的?
范鐵:照明是很關鍵的。因為這個項目有一大部分是在水下,采光其實也是一個難點。所以設計的時候我們首先要保證它的自然光,預制混凝土模塊以150米為一個單位,每150米有一個節點,是自然通風和采光遮陽的核心。但仍然有很多地方是黑的,這對照明來講也提出了一個挑戰,你要模擬人長期生活在這種人工照明空間里的一種心理狀態。照明主要由兩種方式獲得,一種是通過光纖技術把光引下來,這是一大挑戰。另一種就是日光燈、人造光怎么樣才能達到長期使用的狀態。
《阿拉丁·設計》:作為一個建筑師,您會如何看待照明設計?
范鐵:照明非常重要,因為不管你的設計做成什么樣,最終都要靠光來表達。同樣一個物理空間,不同的光、不同的光色,會打出來完全不同的感覺。所以在塑形方面,燈光就占了50%的比例。沒有光,什么樣的物體,什么樣的顏色都無法表達出來。
《阿拉丁·設計》:您平時跟照明設計師是怎么合作的?
范鐵:跟國外的照明設計合作多一點。國內的照明設計師,我的感覺還是偏向于工程類多一點,就是照度計算、布燈啊,都是比較簡單的。目前國內沒有任何一個照明項目讓我覺得做得可以的。
《阿拉丁·設計》:國內照明設計師和國外照明設計師的差別在哪里?
范鐵:我發現跟國內的燈光師溝通起來,會覺得跟國外的燈光師不同。國內的燈光師比較直接,你要一個方案,他就給你一個方案,但國外的燈光設計師不是這樣子的。我們會有很多的溝通,我們合作會比較主動一些,燈光師肯定會帶來一些你沒見過的想法,有一些突破點,帶入的是全新的理念,讓你覺得:哦,原來我們可以這樣子生活,原來餐廳可以這樣子去用……這是專業的人應該帶給我的東西。國內的燈光師就很少能帶來這些東西。
《阿拉丁·設計》:您覺得國內燈光師欠缺的地方在哪里?
范鐵:欠缺的就是互動少,他們能完成,但完成之外,不能給你更多的東西,沒有推動你往一個方向上走的理念。剛剛講了,你要一個東西,我們ATDesign能給你100個東西,然后我們再選一遍。這就是價值。國內市場還沒有成長到那個階段。沒有時間,沒有膽量,這是發展的一個階段,你不能強求他。
《阿拉丁·設計》:您覺得跟照明設計師怎么合作會更好一點?
范鐵:國內的照明設計師更熟悉的還是燈具,這是不行的。我建議國內的照明設計師和建筑師要多溝通,多搞活動,多點討論,你要很了解、很熟悉才行。你可以從建筑師那里得到更多的靈感、信息,然后再串起來用。
《阿拉丁·設計》:您的個人經歷很具有傳奇色彩。在工作上您是個什么樣的人?您是一個工作狂嗎?
范鐵:看你怎么定義工作狂。我的工作時間是比較多,設計對我來講是一種呼吸。 “呼吸”,不能太多,但還是要呼吸,不可能說不呼吸。我每天都思考,跟我的團隊一起每天都不停地推陳出新。
《阿拉丁·設計》:您走建筑這條路非常清晰,從大學選擇了建筑學專業,到國外留學,然后進了當地最著名的事務所,到現在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務所。最為傳奇的是,讀中學的時候已經很明確知道自己想要學建筑了。為什么當時會有這么清晰的方向?
范鐵:這跟我在國外的經歷有關。最初是因為對美學,對建筑這個行業的發展抱有美好的希望,所以大學選擇了這個專業。但如果僅僅如此的話,這條路也不會走得怎么樣。本科畢業之后就到英國留學。畢業之后有一個轉折點,就是當時是院長推薦我蘇格蘭一個最好的事務所RMJM工作,并參與了蘇格蘭議會大廈的設計。那時候跟被譽為20世紀最有天賦的設計師米拉萊斯(Enric Miralles),看他怎么畫草圖,看他怎么講話,看他異地辦公室怎么合作(他們在西班牙,我們在愛丁堡)。
蘇格蘭議會大廈的形體很復雜,到現在都很難找到比它更復雜的形體了。這么多年了,這個行業就沒有超越它的。經過這個項目我就走到了一個很高的點上來,讓我一下子去看清楚了,原來這個行業要這樣去做!原來所謂的大師是這樣的!我當時對這個項目的論文拿了一等獎,注冊建筑師第一名,這是一個鼓勵。鼓勵完了,我就覺得再往前一步,我就朝這個方向走了。
然后我就申請到諾曼·福斯特建筑事務所,因為我覺得它是英國最好的建筑師事務所。我在那個項目得到的經驗,讓我做了北京機場3號航站樓這個項目。北京機場其實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單體建筑,而且要求在最快的時間做出來,而且是在中國。當時中國沒有現代的建筑技術,中國是通過奧運期間做的這些項目把國外技術全部引進來的。其中之一就是北京機場。
諾曼·福斯特是培養高端復雜人才的地方,你要干不同的事情。在諾曼·福斯特,什么項目都有,太復雜了。蘇格蘭總部每星期都要全球討論,那么多人來挑剔你的項目。要過得了那么多人的挑剔,就要政治型演講。所謂政治性演講,就是要給所有人帶來好處,要滿足各方的利益和需求。要為了一個城市的公共利益去做一個商業的建筑,這是諾曼·福斯特這個事務所很擅長的事情。 這就是我們看到一個事務所能做的事情,不是你叫我做一個事情,我給你做一個事情,而是我能給你帶來更多的東西,你做不了的東西,我幫你做出來。
《阿拉丁·設計》:所以,你覺得建筑非常amazing?
范鐵:對啊,所以我就朝這個方向走了,對我們來說建筑不是畫幾張草圖,做個方案,而是推動這個社會“come good”。
《阿拉丁·設計》:你怎么看待最近20年來城鎮化浪潮給設計師帶來的機會?
范鐵:感覺現在的中國有點像美國,越是拼命建的時候越出不來好的東西。你看美國20年前做的建筑,現在都沒人看。美國經過了建設的大浪潮之后,就慢下來了,反而出來一些還可以的建筑。社會發展起來了,就要求設計師做出更好的東西來,都在轉變中。我預計中國的建筑轉變也會很快。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