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自然山水夜景照明,靜者能勾勒出山水的輪廓,從遠景與近景的關系中體現夜的特質;動者能以山水為載體,演繹一出精彩的燈光小品秀,講述夜的另一重魅力。
雖然因影響和破壞夜間的生態平衡等問題而一直備受爭議,但是近年來自然山水夜景照明的熱度依然不見消減。在這次自然山水夜景照明的專題訪談中,專家和設計師們大都持理性、謹慎的態度,認為可以從燈具選型與安裝、控制技術、設計手段等多個方面來緩解照明與生態保護的矛盾。
在現階段國內城市夜景照明發展中,對自然山水的夜景照明還難以避免。與其消極抵觸,不如積極尋求解決之道。也許現實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是,作為第一生產力的技術絕對可以改變世界。大規模的山水景觀照明要實現動靜相宜、聯動變化的效果,同時兼顧低碳節能,控制技術是基礎。我們特別邀請去年杭州 G20 峰會西湖核心景區智慧照明項目(以下簡稱西湖智慧照明項目)的業主、照明設計師、控制系統專家針對西湖項目作了詳細剖析,看控制技術如何運籌帷幄,指點江山。嘉賓包括: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市政市容環衛管理中心,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洪霞女士、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院照明設計所所長朱劍修先生、上海光聯照明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剛先生。
議題一 西湖景觀照明的歷史沿革
早在 1994 年,西湖景區就已經開始進行局部零星的亮化工程,在一些較為著名的景點做了景觀照明的嘗試。真正全面系統性地對西湖景區進行景觀亮化提升改造,是在西湖綜合保護工程推進過程中,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西湖景區“四化”(序化、潔化、美化、亮化)建設的總要求后鋪開的。當時亮化提升工程主要針對環湖沿線的核心景區進行,比如花港觀魚公園、湖濱公園、楊公堤沿線、寶石山等處景觀燈光都是在這一時期建成并投入使用。
據洪霞介紹,受制于西湖南線山體照明體量巨大,LED 聯調聯控照明技術尚不成熟,造價高昂等因素,南線山體景觀照明在上一次的提升改造中并未進行,致使西湖夜景南北呼應的靈動畫面沒有形成,的確是個不小的遺憾。隨著 LED 產品的日益普及,相關控制技術的日趨成熟,南線景觀照明提升改造工程的造價也趨于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市政府早就對彌補之前西湖景觀照明上的缺憾進行了精心的調研部署,又恰逢 G20 峰會盛世,可以說,這次的西湖夜景觀智慧照明系統工程是一次完善西湖整體夜景的補位工程。
議題二 設計思路
西湖是三面云山一面城,三堤三島五湖鑲嵌其中,擁有豐富的空間層次,疏密相間的景觀結構。西湖為山不高,為境不廣,山環水抱,相得益彰,以清幽勝,乃天然勝景。
2016 年西湖南線群山智慧照明項目歷時一年多,實施范圍包括夕照山、南屏山、九曜山、玉皇山、吳山,以及長達 2.8 公里的蘇堤,總覆蓋面積超過3 平方公里,如此大面積的城市核心區山體照明項目建設在國內尚屬首例。
據項目的總照明設計師朱劍修介紹,南部山體根據山勢高低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高度均在50 米以下,比如丁家山和夕照山;第二層次主要由海拔在 50 米至 150 米左右的山體構成,如吳山,南屏山等;第三層次是高度在150米以上的九曜山、玉皇山等。“南部山體主要是依附由城隍閣、雷峰塔等建筑構成的建筑線、西湖堤岸線。我們對有代表性的山體做照明設計,有的沿著山脊線,有的沿著游步道,勾勒出山外山、樓外樓的西湖山水光影。
群山不僅風光秀美,還有豐富的文化底蘊,自然和人文相得益彰。”朱劍修介紹道。而借助 LED 光源和控制技術,可實現明明暗暗、進進出處、可調可控和不同場景變化的設計效果。
議題三 控制系統解決方案
針對西湖項目的具體特點,上海光聯在控制技術手段方面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總結為六個方面:
(1)采用脫機和聯機雙系統運行模式,平時啟用脫機模式,以精準的 GPS 時間為基礎,所有設備實現無人值守狀態下的各種模式的計劃播放;有需求時,可以隨時切換到聯機模式,實時改變播放內容,雙系統穩定可靠且靈活方便。
(2)通訊模式采用了雙通道解決方案,在聯機模式下,若光纖線路出現故障,備份通道 4G 無線 VPDN 網絡可以實時接管,開啟了雙保險功能,為重大活動的正常運行保駕護航。
(3)故障偵測反饋技術的成功實施為施工單位及建設管理部門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系統可以準確記錄每一套燈具或者控制設備的工作狀態,為有計劃的維護提供了可靠的數據,便于項目長期運營管理。
(4)項目管理融入了 GIS 地圖系統,在管理界面上可以精確顯示燈具及設備位置信息,這在照明項目中非常少見,給項目管理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5)移動端遠程遙控照明系統的實時效果,增強人對燈光表演的參與感和互動感,也為未來更多的可能性提供了技術支持。
(6)整個項目不僅實現了所有建設范圍內照明設備的統一控制,強電控制也順利實現了與杭州市集中控制系統模塊對接,便于整個城市的集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