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區夜晚的燈光亮度和它的GDP成正比。”這是美國布朗大學教授戴維·威爾研究得出的結論。即,“燈光指數”值越高、變化越大,代表城市的繁華程度越高、經濟發展越快。在目前GDP排名靠前的國內城市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武漢、成都等城市正好是夜間經濟活躍與繁榮的地區。
據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透露,2019年中國GDP預計接近一百萬億元,人均GDP預計將超過一萬美元。從機構預測的2019年中國GDP增速數據來看,普遍不低于6.1%。其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而以服務消費為主要內容的“夜經濟”在城市GDP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斷加大,京、滬、穗、深等城市的夜間消費約占全天消費額的一半,并還在逐步上升。
那么,何謂“夜經濟”?顧名思義,是指從當日18時至次日凌晨所發生的,以當地居民、工作人群、游客為消費主體,以旅游、購物、餐飲、娛樂、休閑、學習等服務消費為主要形式的經濟活動。有統計表明,城市60%的居民消費發生在夜間,總體來看,我國夜經濟已由早期夜市地攤轉變為包括“食、游、購、娛、體、展、演”等在內的多元夜間消費市場。無論是夜宴、夜飲,還是夜唱、夜購,夜間消費大多是服務性消費,幾乎涵蓋了商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旅游業、娛樂業等所有第三產業。2019年12月,該詞入選2019年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
毫無疑問,2019年,“夜經濟”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關鍵詞之一,被稱為中國經濟新興活力源。國家也對夜經濟寄予厚望,先是2019年8月23日,中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提出大力發展夜間文旅經濟,到2022年要建設200個以上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時隔不到一周,再度發布《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把“夜經濟”納入促進消費的20條意見之一,活躍夜間商業和市場等內容成為焦點。
隨后,在全國各地出臺的新一輪促消費政策中,“培育夜經濟”一詞頻頻出現。北京、上海、廣州、重慶、西安等城市紛紛推出舉措,提出要建立“夜間經濟示范街、地標型夜市”。據不完全統計,自2004年開始至今,目前全國已有13個省區市陸續出臺了促進夜間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政策措施,從旅游、餐飲、文化、交通等多維度培育發展“夜經濟”。可以說,夜間經濟是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繁榮的一面鏡子。
鑒于此,阿拉丁神燈獎系列活動之光影中國行——針對全國主要城市的夜間經濟發展進行了調研,歷時10個月,先后走過了南京、北京、上海、武漢、蘇州、重慶、深圳、西安、成都等九大城市。回顧2019年的調研行走,我們希望用大數據的畫筆描繪出過去一年各大城市在夜間經濟這條新賽道上競相發力的全景圖象,一起梳理思路,辨別方向,2020,再出發……
不可否認,當前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交通運輸、文化旅游、酒店餐飲和影視娛樂等行業,都造成了短期的重創。但我們相信,隨著疫情拐點、市場回春,加之各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夜間消費服務市場的增加等因素,我國夜經濟發展規模將呈現爆發式增長,尤其是文旅照明的增長潛能會被不斷激發,展現出旺盛的生長活力。
所有過往,皆為序章,所有將來,皆是可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