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教育強國:為偉大復興鑄魂育人全光譜燈條高顯指燈條CRI95燈條CRI98燈條分享
◆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連續多年保持在4%以上,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程度超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
◆ 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輟學學生由20萬人降至0人。“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莊嚴承諾實現了
◆ 2012年以來,70萬名學子通過重點高校招生專項走出貧困地區,走進重點大學
◆ 首次以黨中央名義印發的教育評價改革文件,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等頑瘴痼疾開始破題
◆ “從電話聯系第一位老師起,短短幾個小時內,41個學段學科,參與‘空中課堂’視頻課建設的教師隊伍全部集結完畢。”
◆ 建設教育強國,向著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一步步邁進,就是要讓人民群眾滿意,就是要適應全球教育競爭新態勢,就是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堅實基礎、提供有力支撐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黨的十九大報告發出建設教育強國的動員令。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建設教育強國”“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對科教興國戰略的繼承和發展,更是新時代賦予教育的重要歷史使命,成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引領。
正是因為把教育作為強國之基、置于優先位置,在加快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找準著力點、系統推進、重點發力,中國的教育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連續多年保持在4%以上,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程度超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
如今,我國教育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中國的總體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
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質規律與價值目標,鮮明反映出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的時代要求與歷史定位。
清晨的陽光穿過云霧,江西井岡山的翠竹堅韌挺立。
2021年6月11日,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簡稱“紅旅”)在這里啟動,全國青年學子從井岡山出發“走讀”百年偉業。多年來,“紅旅”活動積極探尋和挖掘紅色黨史與精神傳承,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在學黨史、悟思想中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磨礪實踐本領。300余萬大學生走進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和城鄉社區,接受思想洗禮、加強實踐鍛煉。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等相繼推出,“我和我的祖國”快閃、高校師生拉歌接力等活動,讓愛國主義熱情更加迸發;學校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不斷提升,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專業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負責統籌和指導全國教材工作,確保教材建設正確方向,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作用;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美育,將“勞”納入教育方針,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相互支撐,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我國各級各類學校不斷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新格局逐步形成,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穩步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持續壯大、結構不斷優化、整體素質進一步提升。截至2021年4月,登記在庫的全國高校思政課專兼職教師總數為11.6萬人。
全面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加快培養理工農醫緊缺人才,布局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以及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儲能學院等專業特色學院,著力培養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卓越工程人才。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我國已在60所高校布局建設199個基礎理科、基礎醫科、基礎文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著力培養未來杰出的自然科學家、醫學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推出首批407個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全面加強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教材建設體現國家意志,是國家事權,對于培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至關重要。
2017年9月秋季學期開始,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在中小學起始年級投入使用。2019年9月,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也開始投入使用。三科教材編寫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等,為學生成長打下中國底色、植入紅色基因,引領下一代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
“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輟學學生由20萬人降至0人。”2020年9月,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會上,教育部副部長鄭富芝鄭重宣布,我國“義務教育有保障的目標基本實現”。
教育不僅是知識與文明的傳遞,更有著阻斷貧困、促進公平的社會責任。建設教育強國,就要讓教育更加具有普惠性,實現“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莊嚴承諾。
位于伏牛山深處的河南省欒川縣高崖頭小學,新操場上,孩子們抖空竹、踢毽子、跳健美操,歡聲不斷。
欒川縣人均耕地不足0.6畝,是典型的深山區縣,2010年被國務院列入秦巴山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為了“斷窮路”“拔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這里不斷改善教育基礎設施,提升教育水平。新操場、多媒體教室、遠程教學系統、幸福書屋……越來越好的學習環境讓欒川的孩子們更有學習勁頭。
隨著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全國99.8%的義務教育學校(含教學點)辦學條件達到“20條”底線要求,96.8%的縣級單位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大班額”基本消除,農村學生學習、生活條件大幅改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貧困縣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4.8%,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孩子們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營養必須跟上。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已覆蓋29個省區市1762個縣,受益學生4060.8萬人。2019年試點地區男女生各年齡段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別提高1.54厘米和1.69厘米,平均體重分別增加1.06公斤和1.18公斤,高于全國農村學生平均增長速度。
補齊義務教育“短板”,教師是關鍵。特崗計劃、公開招聘、公費師范生、國培計劃……多元化的鄉村教師培養補充和培訓提升機制,鼓勵更多有志青年到農村、到邊遠地區為國家教育事業建功立業。
截至2020年,全國有28個省份通過在學免費、到崗退費等多種方式,實行地方師范生公費教育,每年有4萬余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中小學任教,為鄉村學校補充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師。
有了更好的校園、更好的老師,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有了更加公平的機會。近年來,保障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上重點高校形成長效機制,覆蓋學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不斷完善,越來越多農村家庭的孩子能夠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2012年以來,70萬名學子通過重點高校招生專項走出貧困地區,走進重點大學。2010年以來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為中西部鄉鎮衛生院招收培養6.4萬名本科醫學生,助力教育脫貧和健康脫貧。
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我國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