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來自浙大之光照明技術研究有限公司
項目概述
上海外灘
上海外灘又名中山東一路,簡稱外灘。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面即黃浦江,西面是舊上海金融、外貿機構的集中地,在這段1.5公里長的外灘西側,鱗次櫛比地矗立著海關大樓、和平飯店南樓北樓、原匯豐銀行大樓等52幢哥特式、巴洛克式、羅馬式、古典主義式、文藝復興式、中西合璧式等各種風格的大廈,這些大廈雖然出自不同建筑師之手,風格迥異,但是建筑格調統一,建筑輪廓協調,在黃浦江西岸劃出了一道優美的天際線,享有“萬國建筑博覽會”的盛名。
上海外灘是原上海租界區也是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發的起點,到1930年代今天上海外灘的天幕基本上成形,至今為止上海外灘的整體萬國建筑群格局基本保持原狀。
白晝
外灘夜景
上海外灘夜景整體模式明朗,色調風格統一:夜幕降臨時,上海外灘以萬國建筑群的建筑夜景為中心,在燈光的渲染下,讓風格迥異并具有萬國風情的建筑與黃浦江的水系相融合,創造出一種高度自然、和諧的美,這就是上海風情,這就是夜上海。她伴隨著歷史與文化的燈光倒影隨江水流淌而延伸。
遺憾的是,在現有的外灘統一的夜景格局下,缺少了對萬國建筑群夜景的異國風情的提煉與豐富。
夜景
情景模式
上海外灘12號
上海外灘12號(原匯豐銀行大樓)被稱為是“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講究的建筑”,建筑面積23415平方米,是當時遠東最大的銀行建筑,也是世界上第二大銀行建筑,僅次于英國的蘇格蘭銀行大樓。至今仍然被公認為是外灘建筑群中最漂亮的建筑。
歷史文化背景
上海外灘12號大樓建成于1923年,迄今為止,大樓已歷經近百年的風雨,同時也積淀諸多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大樓現屬于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上海外灘12號[NT:PAGE]
建筑風格
現外灘浦東發展銀行大樓平面接近正方形,占地面積9338平方米,建筑面積23415平方米。占地面積和建筑面積均居當時外灘建筑的首位,是幢典型的新古典主義建筑,她吸取了古希臘、羅馬建筑藝術風格的特點,用變換柱式和增加雕塑的手法給建筑增添了典雅和莊重。建筑主體5層,大樓以正大門與正大門上面的穹頂為中軸線,兩側形成嚴格對稱。主立面成橫5段、豎三段的格式。6扇花飾細膩的銅質大門,為羅馬石拱券樣式。券門左右置高低圓柱燈各一,銅獅一對。大石塊作外墻貼面,寬縫砌置,給人以粗獷、堅固、穩定的感覺。2—4層中段,由6根克林斯式柱支撐,5層上面的圓形穹頂是銅框架結構,類似羅馬萬神廟穹頂,使建筑增加了宏偉的氣勢,成為該幢大樓的標志。
現狀概思
目前,上海外灘的整體燈光格局統一,整體夜景風格清晰:無論從歷史文化角度還是建筑風格層面,12號樓在整體外灘建筑群中地位及個性都很突出。所以如何科學地規劃和實施12號樓的燈光效果,以保證延續和延伸白天的建筑風格,就成為極為重要的課題。現有的燈光設計整體風格及色彩都較大氣,這里我們就現有的建筑燈光特點提出我們的看法,以供探討:
一、大樓的建筑靈魂,新古典主義的建筑手法沒有被有效地表達:新古典主義建筑提倡要復興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筑藝術裝飾。特點是構圖規整,追求雄偉、嚴謹。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筑底層基礎,以古典柱式和各種組合形式為建筑主體,加以細部裝飾。注重古典藝術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莊重、和諧,同時堅持嚴格的素描和了、明朗的輪廓。
12號樓現狀
1、縱向——建筑主體燈光格局
豎三式的建筑格局清晰,平面式的統一布燈方式弱化了建筑追求宏偉、霸氣、華貴的主題風格。
(a)建筑的標志——圓形穹頂亮度不夠突出。
(b)建筑物中軸線——正大門與穹頂間建筑主體不突出。
(c)建筑物對稱表達——圍繞中軸線的左右門窗飾物細節不突出。
2、橫向——層次感
橫五式建筑格局明朗,現有燈光層次感較弱。
(a)底部缺少一些必要的燈光處理(如拱門、銅獅及雕刻)
(b)中段部的窗戶及4層的頂部檐口,燈光層面不夠豐富。
(c)5層建筑燈光與2—4層沒有形成一個很好的燈光斷面。
3、空間——立體感
建筑的三維空間立體感沒有得到很好的表達,如2—4層的克林斯式立柱、頂部的圓形穹頂以及羅馬石拱券樣式的大門等等的立體感被弱化。現有的燈光設計主體是一條線上對大樓立面進行投光照明,這樣的投光方式有一定的好處:容易形成大氣、統一的夜景風格。銅獅也給建筑帶來了很大的缺憾,建筑的三維空間立體感沒有得到很好的表達,同時建筑的夜景風格顯得不夠豐富、飽滿。
4、細節——裝飾、雕刻等
缺少了對局部性細節進行燈光處理:沒有有效的對原有建筑裝飾、雕刻等細節部分進行細膩的燈光處理,表達不出原有建筑的精致和風格。由于缺少對豎三建筑主體、橫五層次感、空間立體感和建筑細節的燈光處理,使得整體建筑夜景燈光不夠豐富、不夠飽滿。[NT:PAGE]
二、光的變化
調光模式
現有大樓整體燈光缺少調試系統,無法實現大樓的整體光色、照度、亮度達到一個最佳狀態的調試,更無法實現大樓在不同情景下的表達。
三、燈具
1、見光不見燈
見光不見燈是照明設計的追求,為了整體大樓的建筑景觀不被破壞,在設計和安裝燈具時,盡可能做到見光不見燈。
2、特型燈
現有大樓的燈具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燈具已陳舊,有些燈光已經衰落,燈具的造型也影響了白天的建筑景觀,同時有些地方又無法達到見光不見燈的效果。所以在許可條件下可開發特型燈匹配白天建筑的整體風格。
3、環保、節能
現有燈具因燈具本身的因素,以及社會的發展進步,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所倡導的環保、節能的指標,部分燈具可換成綠色節能的新光源。因此,12號樓的整體夜景規劃重點在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燈光的提煉與豐富。
設計預想
上海外灘古建筑群整體外立面主要以投光性照明為主,色溫在2700k~4000k之間的暖白光;整體夜景格局協調統一不宜打破。上海外灘12號樓的整體夜景燈光設計格局必須融入現有外灘的夜景模式之中,同時彰顯12號樓的建筑個性。
把上海外灘12號樓置于上海外灘古建筑群之中,就好比把上海女人置于中國女人之中,那種(旗袍風情)雍容、華貴、精致的韻味就出來了。同樣我們的燈光設計目標就是要讓12號樓自身的風情、個性跳出來。
前提
不改變整體外灘夜景格局,對上海外灘12號樓的夜景模式進行深化。
重點
彰顯12號樓在夜景模式下建筑個性,突出建筑的新古典主義。
詳細構思:(據大樓建筑風格)
一、體現大樓新古典主義建筑的典雅、莊重和宏偉
整體建筑燈光根據建筑風格的根本采用一頂、豎三、橫五的設計格局營造大樓的整體夜景氛圍,統一光色步調(暖白光:色溫2700K~4000k),并充分考慮到各個觀景角度的夜景燈光效果(如:正門前街道、黃埔公園、黃浦江、江對面的大街、公園以及樓房等觀景點的觀景效果)。
1、頂(圓形穹頂):大樓標志建筑—圓形穹頂的銅框架結構,根據穹頂的結構、材質燈特性進行燈光處理,目的營造一個金碧輝煌的燈光效果,光強與亮度都為該棟建筑之最。
2、豎三(空間立體感及細節):以大樓正大門與正大門上面的穹頂為中軸線,兩側形成嚴格的對稱。根據中軸線和兩側對稱的建筑結構特色營造三維立體的燈光效果,同時考慮橫五的整體燈光格局。
(一)中軸線
(1)細節
中軸線的底部建筑結構是羅馬石拱券樣式并又雕刻細膩的花飾大門,燈光在處理這些細節時,著重體現花飾圖案的立體效果。券門的左右兩側的一對銅獅,銅獅是大樓建筑的重要象征物,此處的燈光設計顯得格外重要。除了讓銅獅在夜景的模式下彰顯出其韻味之外,更要照顧到白天的燈具安裝不能破壞銅獅的“生態”。
燈具
(a)開發一款與銅獅在造型及色彩上能相映成趣的燈具。
(b)開發一款易于隱蔽安裝的燈具,見光不見燈。
(2)空間立體感
中軸線的中段部分是克林斯式立柱,對與立柱部分的燈光處理,主要體現立柱的三維空間感,立柱跟后方的墻體有一定的距離,有了這種距離就可以很好的把立柱整體置于燈光空間中,充分體現立柱以及其背后墻體結構的空間結構層次。
(3)中軸線的頂部用燈光營造一個金碧輝煌的金頂效果。
(二)左右兩側最外端的窗與最里面的墻
左右兩端最外端的窗與最里面的窗與中軸線形成嚴格的對稱,在燈光的處理上以向上的投光方式表達,并在光色上與中軸線的光色協調統一。
(三)左右兩側中間部分的窗戶
層次感
左右兩側中間部分的窗戶,主要是根據窗的結構風格,用燈光向下洗窗的方式把這種新古典主義建筑的風格充分地展示出來。光色采用暖白光,色溫比中軸線的光色略高一點。整體的豎三的燈光設計概念就是以中軸線為主力點向兩側延伸的燈光展示畫圈。
[NT:PAGE]
3、橫五:建筑立體共分為五層
(1)底部正門的三個拱門、一對銅獅及一些花飾雕刻的燈光處理。
(2)2—4層的立柱立體空間燈光展示,兩側中段的向下洗窗燈光,以及兩個側端的向上洗窗燈光加上4層頂部檐口的燈光處理,形成橫向中段燈光層次。
(3)5層的建筑燈光在現有的燈光里已經涉及到,以4層頂部為橫向分界嶺,5層的燈光采用多盞精致的小型投光燈具投光,增加建筑的層次感。現有的投光燈具與大樓立面墻體不協調,需要重新調整,做到見光不見燈,不影響白天的建筑物外立面景觀。
(4)細節
5層的中部是一組造型別致的燈具,但是夜景模式燈體的本身卻不可見。這種造型別致的燈體已作為大樓建筑的一部分,需要用小型投射燈光烘托,以展示其優美的造型。
二、運用燈光的變化
調光模式
在整體燈光調試時,安裝智能調控程序并對整體燈具的功率進行一次燈光氛圍總體調試,調試出大樓的整體光色、照度、亮度均衡、統一的最佳狀態和普通狀態。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