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龐瑞珍 攝影&繪圖:刁旭
5月26日晚7點15分,江西省上饒市創業文化主題公園正式對市民開放。位于公園中心的大型燈光水景雕塑“鄱陽日出”驚艷了所有的游客。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拿出手機,舉起手機,爭相記錄下難得一見的“夜間鄱陽湖日出”。
這個高22米,寬51米,重550噸的龐然大物,用燈光、音樂、噴泉和主體雕塑生動地演繹出鄱陽湖日出妖嬈、壯麗、變化萬千的動人氣象,讓人不禁驚呼:“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
不過,在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要通過技術的手段,創造出一番“源于自然,更勝于自然”的景象,也并非難于登天。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鄱陽日出”的燈光設計師,探究一下“鄱陽日出”的動人之境是如何被設計師的巧手造出來的。
Part1 被否決的方案
“鄱陽日出”出自我國著名雕塑家、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呂品昌教授的手筆,其中的燈光部分由北京必成創景景觀藝術有限公司設計并實施完成,主燈光設計師是刁旭。整個雕塑是由整塊可塑型的鋼板錘煉,整個項目的從設計到實施歷時3年,其中,燈光部分歷時1年半時間。
在雕塑造型定稿初期,燈光設計師就開始介入,與雕塑設計者討論整個雕塑的整體燈光效果應該是怎么樣的。燈光設計師半夜被叫到美院去討論方案,也是家常便飯。
最初,為了防水的需要,雕塑的創作者意欲在雕塑表面噴一層漆,因此,燈光設計師就考慮通過在雕塑周圍安裝五組投光燈,用側投對打的方式給雕塑染色和造型。而后來因為雕塑表面方案的改動,噴漆改成了金屬拉絲,用側投對打的方式給雕塑染色和造型的計劃就只能泡湯了,因為光滑的金屬球表面會反光,根本無法著色。
側投對打的燈光方案被否決掉之后,燈光設計師又開始尋找新的解決方案。燈光設計師也考慮過通過高清3D投影的方式來呈現,但這條路也走不通。
從外部打亮的方式行不通,那只能從雕塑體本身去考慮了。因此,燈光設計師尋思著能不能通過雕塑球體的自發光,像天上的太陽發光一樣來實現燈光的效果。這個可以通過在整個球體上密集安裝小型的發光光源來實現,所以最終的方案就確定為太陽球體自發光的方案。
Part 2 為項目專門設計點光源
有了設計方案并不等于這個設計就完成了。由于整個雕塑安裝在鄱陽湖地形圖形狀的水池中央,并且,雕塑體上設置有水系統裝置形成噴泉疊水的效果。因此,這就決定了所有燈具必須嚴格防水。此外,雕塑主體的太陽造型上也被要求可以展示視頻效果,因此,安裝在球體上的點光源是整個燈光設計的最佳解決方案。
而如何能夠讓點光源安裝在球體上,同時也不影響雕塑白天的視覺效果,這確實非常考驗設計師。首先,整個球體是用鋼板錘軋出來的,因此考慮通過打孔安裝的方式。其次,打孔之后,還要根據孔徑的大小,來選擇點光源的外形,將點光源從里向外塞到鋼板上,安裝之后,點光源要把整個孔堵住,從外部看不到有空隙的黑線,此外因為雕塑會安裝霧森系統噴霧,因此也要利用點光源將空密封,避免水霧進入球體的內部。
經過多方的考察之后,設計師發現,市面上并沒有符合要求的、可以直接使用的點光源,市面上可以實現變色、數碼投影的光源都是硬光源,所以,設計師只能自己動手設計光源啦!
設計師跟廠家合作,用了一種新的材料(軟硅膠)來做光源的外表,特別設計的光源經過了四次手板才確定了最終具體的外形、顏色及參數。
每一次手板做出來,設計師都把樣品拿到真實的孔上面去安裝,確定是不是好安裝?安裝后的效果如何?亮起來的效果如何?第一次手板之后,點光源的大形就已經定了,往后幾次手板都只是進行細節的調整,比如不好安裝、不好拆或者發光有問題等。
最終,整體雕塑球體采用了近9萬個點光源,點光源的外觀也采用了與雕塑球體一致的顏色,因此安裝完成之后,幾乎看不出來球體表面安裝了點光源。
雕塑完成后,白天的視覺效果
Part 3 洗亮云層 流光溢彩
太陽球體的問題解決了,襯托球體的云層又該怎么處理呢?
這對照明設計師來說,剩下的問題就簡單了。在每一層云層的頂部,在噴泉出口的凹槽中,都安裝了一圈洗墻燈,在把上一層的云層洗亮的同時,也把周圍的水簾給洗亮了。在整個雕塑的根部,也安裝了一圈洗墻燈,可以把最下面的一層云層和水簾洗亮,從而是整個噴泉可以做出流光溢彩的效果來。
Part 4 最終效果
這是一組最終完成之后的實景照片。白天看起來靜止的雕塑主體,夜晚在燈光的作用下變化萬千,彩色的面光,將雕塑浮云上,飛流直下的疊水以及浮云的底面打造成不斷變幻的光影空間效果。利用水的光色變幻,強調了夜間雕塑的體量感的同時,表現了水的流動感給安靜的雕塑增添的意境和趣味。
除了能夠生動地演繹出鄱陽湖的妖嬈多姿、變化萬千的日出日落景象,雕塑太陽球體還可以通過電腦燈的設計實現播放視頻的效果。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