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名稱:內蒙古阿爾山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建筑外立面夜景照明(泛光)設計工程項目
此項目為2020阿拉丁神燈獎工程類參評項目
申報單位: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 光環境藝術研究中心
項目地址:內蒙古阿爾山市
設計單位: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裝飾與環境藝術工程設計研究院 光環境藝術研究中心
施工單位:中鐵十七局集團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業主單位:阿爾山市本級政府投資非經營性項目代建管理局
項目簡介
內蒙古阿爾山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設計解析是建筑外立面夜景照明(泛光)設計。交流中心的“有機”造型設計靈感源于蒙古族民居蒙古包,各個會場猶如草原上散布的穹廬。主會場固定座位803座,為大型公共建筑物,整個建筑外墻面由鋁錳巖棉夾芯一體板組成,幕墻板材外邊長為3.4m,龍骨寬度為0.2m,穹頂半徑為27m,建筑最高點標高32米m。主體結構形式:文化交流中心地上部分為鋼框架結構,地下部分為混凝土框架結構。
照明技術指標
(1)、LED洗墻燈安裝在主會場建筑立面龍骨部分預留暗槽出內上,使每組燈具與頂部每個幕墻板材部相對應,每組安裝6套燈具,共安裝264組,光色采用3500K,通過控制配合建筑不同的場景模式呈現多種動態變化。
(2)、在建筑頂部轉折處,布置144套72W洗墻燈向斜上方和正上方投光,色溫采用3500K暖白光,照亮建筑頂部幕墻,實現退暈效果,豐富建筑照明層次。
(3)、在主會場建筑外圍落腳點相對應的立柱外位置設置地埋燈,燈具功率為15W,色溫采用3500K暖白光。
(4)、LED投光燈安裝在分會場以及新聞中心周圍的燈桿上,每個燈桿上安裝1套,對建筑的表面的中上部、頂部進行均勻柔和的整體投光照明。
圖 1 主會場,圖 2新聞中心布燈示意,圖 3分會場布燈示意
節能措施及效果
1、優化設計方案
(1)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確定各建筑亮度秩序,避免整體通亮,達到設計節約能耗。
2、減少配電線路的損耗
(1)合理選擇供電系統的方式,確定負荷中心的最佳位置;(2)合理選擇配電變壓器的容量以及分布均勻;
(3)提高設備功率因數;確保供電系統三相平衡;
(4)合理選擇導線型號、截面;避免出現導線過大或過小導致的浪費;
(5)加強計量技術:合理選擇計量方式以及電流互感器型號與倍率的準確性,已達到精準計量。
(6)采用合理的控制系統;分區分場景分時段進行控制,以達減少設備的維護難度系數,設備安裝預留維護、檢修條件;以達到降低維護成本。
3、選擇節能高效的產品
選取技術先進、工藝合理的燈具、管線材料。以高光效LED光源為主。
4、合理的控制模式
(1)設計采用強電、弱電兩套控制系統,分時段開啟燈具。可實現多模式、多場景控制,有效節約能源。
(2)根據當地的地理位置和季節變化合理確定開關燈時間。
5、加強精細化管理
(1)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統,通過計算機對照明控制系統進行合理調控,達到最佳的節能效果。
(2)加強照明設施維護與管理,保證燈具的照明效果和壽命,減少損耗,以達到節能的目的。
照明設計創新點
(1)燈光的創新運用
交流中心的整體形態來自于蒙古包的形態,整體呈圓錐形,本體形態略顯粗重,建筑本身菱形幕墻對墻身分割效果不明顯,鑒于這種現狀,照明設計充分考慮建筑本身構造,力求使用燈光來重塑建筑層次,運用燈光的退暈層次來刻畫重點,使建筑形態具有編織感及紋路肌理,在夜晚,燈光如同鉆石般熠熠生輝,強化建筑特點。同時燈光的明暗隔斷,重新裝飾并劃分層級。
(2)燈具與建筑的結合
在項目設計之初,充分與建筑設計師溝通,在建筑立面龍骨部分預留暗槽,使燈具得到較好隱藏,光源不外漏,見光不見燈。
項目實際運行評價
2018年9月完工正式投入使用,運營情況良好,總體滿意
申報單位
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光環境藝術研究中心隸屬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成立于1952年,現為世界500強——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資公司。具有國家建設部工程設計甲級證書,國家建設部城市規劃編制資質甲級證書等多項資質,包括建筑行業、風景園林設計、照明設計專項等。可承擔相應范圍的甲級專項工程設計業務。 光環境藝術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現擁有20多人的照明設計團隊,其中包括高級國家注冊照明設計師5人,中級國家注冊建筑設計師6人,秉承“不斷創新、服務于人、合作共贏”的經營理念,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為客戶提供高標準的設計服務。 我們的服務范疇包含城市照明規劃、市政道路照明、市政園林景觀照明、城市公園照明、文化旅游景區照明、大型燈光秀創意設計與實施、大型商業綜合體照明、文物古建筑保護性照明及室內照明等設計。光環境藝術研究中心至今已累積200余個項目案例,項目遍布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