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佳節:百盞孔明燈相約玄武湖(圖)
摘要: 放飛“孔明燈”在很多地方古已有之,現在的年輕人卻很少見過。不過今年,南京的年輕人在七夕到來之際,已經躍躍欲試,追求個性的年輕一族已經不再滿足于以往的吃飯逛街,過二人世界,而是紛紛團購“孔明燈”,相約七夕之日一起放飛,讓美麗的心愿與孔明燈一起升騰。
孔明燈起,天空中繁星點點
“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老南京對七夕有怎樣的風俗?如今的市民又是怎么過“七夕”?今日起,本報推出“七夕新老民俗對對碰”,有興趣的市民可撥打96096,告訴我們你所經歷過的“七夕”。
新民俗——百盞孔明燈相約玄武湖
放飛“孔明燈”在很多地方古已有之,現在的年輕人卻很少見過。不過今年,南京的年輕人在七夕到來之際,已經躍躍欲試,追求個性的年輕一族已經不再滿足于以往的吃飯逛街,過二人世界,而是紛紛團購“孔明燈”,相約七夕之日一起放飛,讓美麗的心愿與孔明燈一起升騰。
現代孔明燈近年開始在溫州流行,該燈大多從義烏而來。久聞其名的年輕人對它向往已久。昨天,記者在淘寶網敗家MM討論版找到了團長“冷雨秋桐”。
“冷雨秋桐”說,由于七夕將至,來她這里團購“孔明燈”的MM非常多,算下來,可能都有近百人了。大家相約當晚一起去玄武湖附近的空曠之地放飛,這種燈價格低廉僅10元。種類非常多,紅、橙、黃、綠,各色都有,而且寓意吉祥,不僅有象征愛情的“I LOVE YOU ”燈,還有金榜題名、恭喜發財、招財進寶等多達14種的喜慶孔明燈。“到時候去放飛的,不僅僅是情侶,還有很多家庭扶老攜幼一起上陣。”
“冷雨秋桐”表示, 有關“孔明燈”的由來,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于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制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后果然脫險,于是,后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如今的“孔明燈”,其原理結構類似于“熱氣球”,點燃底部的燃料,利用空氣浮力,燈會慢悠悠地升空。后來,放“孔明燈”漸漸演變成了一項民俗活動,好多年輕人喜歡在“七夕”放“孔明燈”,祈求獲得幸福的愛情和美滿的婚姻。
不過,放飛孔明燈有不安全因素,當底部燃料燒完后,“孔明燈”會自動降落,如果掛在了建筑物或者易燃物上,容易引發火災。專家表示,放“孔明燈”時最好控制燃料的量,降低“孔明燈”的飛行高度。最穩當的做法是用一根細長的線加以控制,避免孔明燈飛到障礙物上。
老民俗——老南京秦淮河中放河燈
七夕即將到來,生活在城南的老南京們遙想起幼年時,與家人一起放河燈的趣事。今年80歲的劉明詁老人自幼生活在老城南的釣魚臺孝順里,在他10多歲時,每年七夕都會和哥哥、弟弟一起登上新橋,看秦淮河如星星般漂在河面的河燈。
幼年的劉老愛看燈,更愛“七夕”時人山人海的熱鬧,那時幾乎家家戶戶放河燈,紀念過世的長輩。劉老記得,大他五歲的哥哥不僅愛看燈,還會做燈,他用紙糊的河燈可不比大人的遜色,燈如一朵蓮花,在中間點上一支蠟燭后,三個男孩子便歡呼雀躍地來秦淮河放燈了。“那個時候,各家自己做河燈,然后沿著秦淮河放燈,大家都趕到文德橋上看河燈,真是好熱鬧!”小時候愛玩的劉老還會另辟蹊徑,跑到新橋上看燈。半夜時分,整個河面都漂浮著忽隱忽現的河燈,使得秦淮河又增添了幾分嫵媚。這一段生活構成了他童年美麗的回憶。劉老告訴記者,“后來這個習俗越來越淡了,變成春節才有放燈活動。那個年代孔明燈不多見,偶爾才會看到天上飛過一只。”
東南大學民俗專家陶思炎教授告訴記者,自民國以來,南京地區沒有大型放飛孔明燈的記載,放孔明燈的習俗一般流傳于云南的少數民族,臺灣地區近來也有類似于游戲的放孔明燈活動。南京地區七夕節最多的還是放河燈。
鏈接>>>
七夕節源于中國家喻戶曉的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相傳夏歷七月七日的夜晚,是牛郎與織女在天河相會的日子,民間就有婦女乞求智巧之事,因此“七夕”除被稱為“雙七節”、“香橋會”外,還有“乞巧節”、“巧節會”之稱。“七七”之夜,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共結百年之好的時候,更是才女們一展才華、巧女們爭奇斗巧的時候,也是家庭和睦、老幼和諧、共享天倫的時候。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