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袁宗南:將理性LED融入感性理念
摘要:
LED是理性科學,照明設計師將其賦予感性。對于經典的景觀照明工程,LED業者關心的是科學,大眾欣賞的是美學,照明設計師負責將兩者結合起來。我們有時贊嘆設計師的奇思妙想,有時驚訝于流光溢彩的美麗,甚至能感受到燈光傳達出的情感。LED這個小小的芯片如何經由照明設計師散發出迷人的光芒?照明設計師對美的標準、對節能的思考、對城市的領悟又是什么?中國半導體照明網有幸采訪了袁宗南照明設計事務所設計總監袁宗南博士。
迄今為止最滿意的作品
在袁博士回答這個問題前,小編設想了各種答案。但是袁博士很干脆的回答“西安大雁塔”,這和我的預期毫不相符。聽完介紹才明白,西安大雁塔的燈光設計完美地詮釋了袁博士照明經濟學的理念。
“2003年,為了發展西安旅游業,政府開啟西安大雁塔工程。當初北廣場附近住了2000多戶人家,政府計劃給每戶5萬元拆遷安置費。于是我們提出一個建議,是不是可以在周圍建2000個商鋪,讓他們優先承租。而我們把大雁塔的燈光設計成每小時點亮10分鐘,這樣既控制了亮燈時間,又增加了燈光表演的可看性。而觀光客為了觀看一場燈光秀,就會在廣場周圍的店鋪前喝咖啡等待,正是受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這樣能更好的解決那些住戶的出路,并能興旺當地的商機。這是當初的想法,做到最后發現還是蠻成功的。”
不難看出,在袁博士的思想里,燈光設計并非單獨存在的,不僅要和環境協調,考慮美學、環保、文化,還要計算經濟效益,當然所有這些的根本都來自設身處地的人文關懷。
袁博士眼中的經典案例
“第一個是日本東京銀座的香奈兒,它在05年摘下國際照明設計師獎項桂冠。”香奈兒銀座店這棟10層樓高的建筑外觀,透過多層的不銹鋼、液態水晶玻璃,以及嵌在咖啡色玻璃后面的數十萬顆LED,詮釋著斜紋軟尼、菱格紋、雙C Logo等香奈兒的經典元素。它通過黑白對比的色調,顯得內斂低調,但又不減優雅時尚,充分詮釋了香奈兒的品牌內涵。
“當初美國照明設計師調查時發覺,銀座建筑一棟比一棟亮。于是他們就決定采用‘眾人皆亮我獨暗’的思路。他們摒棄了LED鮮艷的色彩,只用黑和白兩個顏色,也是因為當時LED的色彩還并不是很穩定。他們重做樓體墻面,將LED藏在深褐色的玻璃里面,白天看不到。到了夜晚,LED就會打造出經典的香奈兒圖騰,而且秋天飄楓葉冬天飄雪,還能呈現出走秀的舞臺。在觀光客的眼中,銀座很亮,但這棟大樓很暗;別的大樓是靜的,這棟大樓是動的,而且只有黑白兩色,這樣經典的感覺就非常強,從此也奠定了香奈兒在時尚奢侈品中的地位,尤其是在日本。”
“第二個是臺北的101大樓,101大樓是李祖原建筑師設計的,它是全世界唯一一棟中國傳統建筑語匯大樓。大樓的設計寄寓‘八’的好兆頭(諧音是發),每八層樓有個‘八’,倒過來寫,就像眉毛一樣,意為‘發到了’。”
“最初的設想是把101大樓打亮,但這樣一來90%的光會跑到天上,臺北就更看不到星星了。這么高的大樓,這么多人可以看到,難道我們就要讓他們看到光害嗎?所以我們向李祖原建議,可以把‘八’這個吉祥的語匯在晚上表達出來,傳遞出去。以彩虹七種顏色為主題,每天更換一種顏色,這樣大家都不用看表,看顏色就知道是禮拜幾,而且用節能的LED去做。想不到最終造成了全球對中國建筑語匯含義的熱潮。”
亮夜是燈光設計師的功績還是悲哀?
袁博士曾經有句戲言“兒子問:‘星星’在哪里?爸爸答:‘猩猩’在動物園里。”這就是對現代城市夜空的最好描述。人們不斷地改變自然,燈光代替了星光,點亮了夜空也帶來了光污染。袁博士認為,不合理的照明是對原本匱乏的地球資源的浪費,90%室外光源漫射到天空。幸好LED適時出現,但LED雖然節能,同時也有非常強的指向性,如果使用過度一樣也會變成光污染。
“城市中的玻璃辦公大樓越來越多,許多玻璃大樓下面都會發現死掉的小鳥,為什么?因為大樓的燈光太亮,小鳥以為又到清晨了,玻璃反光,看不清楚就會往上撞。多倫多有個金融區,三個月就撿了1000多只小鳥,其中有80多種絕跡了,這不就是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嗎?”
“照明并不是越亮越美,像美女一樣,略施粉黛就已經起到漂亮的作用了,如果涂了太多的胭粉,反而做過了。恰到好處才是美。”
照明設計師對美的標準
袁博士認為,經濟水平決定大眾對美的追求,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順其自然、返璞歸真,才能尋得美的真諦。
“20年前,所有的事情都由建筑師來做,20年后,出現了室內設計師,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照明設計師的誕生象征著建筑開始進入精致化設計。就像吃飯一樣,最初社會要求飽了就好,不講究質量;當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開始講究色香味俱全;到了國宴時候,又想到燈光、背景音樂。這就是設計進步的過程。照明設計如果只是為了亮,那么還是停留在初始階段。”
“日本、歐洲、美國都經歷過亮這個階段,比如拉斯維加斯。可是他們發覺,亮到最后沒有人煙了,破壞經濟,于是開始減燈。他們從最初始的教堂做起,將教堂的燈光設計與環境、美學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讓所有富裕起來的人精神上得到沉淀。實際上這樣做的本質是將一切歸于安靜,而不是爆發。”
“中國古時候只有蠟燭,可是點蠟燭的工藝之美比現代燈具還要漂亮,還要有精神層面上的感受。這就是我要講的:物極必反,返璞歸真,才能取得美學真諦。照明也是如此,方向反了,一味的亮違背了自然本身的規律,人變成了夜行動物。違反自然規律都不會漂亮!”
壽命和色偏是LED兩大問題
業內人士對LED有諸多評價,但多少會讓人有“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疑慮。照明設計師作為LED光源的直接應用者,可以從半跳脫行業的角度對LED有新的解讀。袁博士認為壽命和色偏是LED兩個最大的問題。
“LED壽命很長,但是只是在室內,真正拿到室外環境就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在零下10度的哈爾濱,LED無法啟動;在赤道地區,氣候炎熱使LED的散熱問題嚴重。環境因素使LED壽命不能得到保證,這是最大的問題。LED在室內可以達到2萬小時,可是在不同環境下,既要散熱又要防水,而這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這些都對LED的壽命提出了挑戰。”
“第二個最大的問題是LED的色偏非常嚴重,比如說,選用的是2700K的條形LED,一年以后,可能有幾條變成3000K,兩年后變成4000K,三年5000K,色偏非常嚴重。看起來有白有黃有冷有暖,這就沒有辦法與熒光燈管相提并論了。”
袁博士也對LED燈具的設計提出了建議,他認為,LED燈具應該和傳統照明相結合,互相搭配。如果只是將LED放到傳統燈具里面,直接取代原有光源,這樣并不能算是成功。
“應該考慮到LED是百年來千載難逢的機會,是第三次光源革命。燈具的結構需要重新思考,符合第三代光源的特性,而不是直接取代,把以前光源換掉,還用以前的燈具。因為以前的燈具是符合舊光源的,符合它的散熱和配光曲線的要求。可是LED光源與傳統光源截然不同,所以現在LED的課題應該要調節燈具的散熱方式,使其不要和LED有沖突,這樣才是長久之計。”
如何培養照明設計師?
LED和照明設計的交叉學科在國內并不多見,小編請袁博士結合自己的教育背景和成功經驗,講述照明設計師、特別是LED燈光設計師的培育之路。但袁博士卻謙遜的表示,業內有許多前輩,自己談不上優秀,只能談談自己對照明設計師教育的幾點看法。
“照明行業是個新興行業,之前LED只是做電腦等設備的指示燈,隨著它亮度的提高,開始用來做別的事情。慢慢發覺它可以用來做照明的時候,突然照明就被LED占據了。可是LED的美學涵養不是那么強,LED一直在追求效率,就是每瓦流明數,這個指標對于路燈、隧道燈、泛光燈是有用的,但只起到20%的作用。但對于氣氛的掌握,這個指標的意義等于零。這個時候就需要設計幫助表述,比如說建筑師、工業設計師、室外設計師、室內設計師等等,大家一起關注這個議題,讓它實現每一個環節。畢竟LED的發明是對整個人類的貢獻,它的使用需要通過設計師,不是表達亮的概念,而是表達氣氛。所以LED業者要多和建筑師,尤其是燈光設計師,能夠有很好的搭配,它才有可能做出精品,要不然永遠都只是在做亮。”
“在我們的教育背景下,將照明設計師丟在物理學里頭,比如說,復旦大學的光電系,可是很少把它放在同濟大學的建筑學里面。因為以前都是學色彩學,三基色是紅黃藍,就像配色,越加越黑;可是光學剛好相反,紅綠藍三種光混在一起就會像投影儀一樣,越投越白。兩者原理是矛盾的,色彩和照明應該一起研究,所以現在各大院校設計學里才強調色彩與照明實驗室。所以不應該把光學只丟給物理,必須引入美學的理念,因為我們已經達到了富裕的程度,在餐廳吃飯強調的就是氣氛。”
雖然目前國內照明設計師并不多,但是袁博士對于這個行業的發展信心十足。他指出,中國大陸擁有最廣闊的市場,有非常多的項目可以實踐探索,所以國內照明設計師的水平肯定可以獲得提高,創造出非常經典的作品。但同時他也指出,這不會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歐洲、日本的照明從二戰后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積累了失敗和成功的經驗,我們可能也需要二三十年。但教育是百年大計,一定要讓學生知道,美學和技術成分在LED中可能占有的比重,這樣才能把舊有的思維改過來。”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