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奮力打造中國新“光谷”
摘要: 近年來,濟南光電產業發展迅猛,逐步形成了以浪潮華光光電子為龍頭的光電產業群,上、中、下游產業鏈不斷完善。
半導體照明(LED)以效率高、壽命長、節能、環保等諸多特點被譽為21世紀的綠色光源。發展半導體照明產業,不僅是實現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舉措,也是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記者了解到,濟南已成為國內LED應用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城市,而聚集了浪潮華光等一批企業的高新區,正在奮力打造中國新“光谷”。
濟南市科技局副局長馬淑民表示,近年來,濟南將LED產業作為最具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加以培育扶持,使之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新亮點。目前濟南市已成為LED應用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城市之一,產業總量每年以30%速度增長,產品涵蓋LED照明、LED電子顯示屏、太陽能光伏、光通訊、現代光學元器件及應用等6個專業領域。幾年來,濟南充分發揮省會城市智力優勢,依托高??蒲性核?,支持企業致力于LED關鍵技術的研發。山東大學具有良好的LED產業研發基礎,曾誕生我國最早的黃光LED,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山東大學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處于國內半導體照明科研的領先地位,為充分發揮其科研優勢,他們與浪潮集團共建產學研合作體系,共同承擔了科技部“863”計劃項目“高可靠性、低成本半導體激光器材料與器件工程化開發”,5項關鍵技術在國內外處于領先地位。
近年來,濟南光電產業發展迅猛,逐步形成了以浪潮華光光電子為龍頭的光電產業群,上、中、下游產業鏈不斷完善。在襯底制造業,山東大學已經研發SiC單晶襯底,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地位;在外延片生產業,華光是國內最早生產紅、黃外延片的企業,技術水平國內領先,產量居國內第二;管芯制作方面,擁有國內最早生產高亮度LED管芯的企業,技術水平國內領先,紅黃管芯年產8億粒;在器件封裝領域,濟南市有山東天一、濟南晶恒、濟南半導體廠、濟南燈泡廠等企業,主要從事LED新型封裝及應用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下游應用產品生產方面,除了浪潮華光光電子外,還有浪潮華光照明、寶世達光訊、瑞力信等近10家企業,從事路燈、室內外照明產品、景觀照明產品、車燈、顯示屏的開發與生產。
位于高新區的浪潮華光光電子,是濟南LED產業的領頭羊。該企業是目前國內唯一同時具有LED、LD外延材料制備、管芯生產、器件封裝及應用產品一條龍生產的技術型企業,同時也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激光二極管芯片生產企業,現已建成國內知名的產業化基地。今年上半年,華光實現生產LED外延片18萬片,各類芯片24億粒,半導體激光器芯片0.84億粒、器件96萬只,實現銷售收入1.22億元。到2015年,將具備年產LED和LED外延片400萬片、管芯800億粒、器件100億只、應用產品300臺套、SiC襯底30萬片的生產能力,實現銷售收入138億元。此外,浪潮在濟南高新區建立的光電子產業園已于2009年11月動工,預計將于2012年啟用。業內專家表示,雖然濟南市半導體照明產業近年來有了較快發展,但與國內先進省市相比,在襯底材料的產業化、外延材料和管芯制造的規模化、大功率器件的封裝等方面還有一定差距,應用產品的產業規模也還小,企業小而散,龍頭企業不多,尚未形成規模優勢和聚集效應;產業鏈不盡完善,應用產品研發生產能力薄弱,上下游配套能力尚未形成。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發展低碳經濟,都需要大力發展半導體照明產業。今后,濟南市將進一步鞏固在半導體照明上游產業的優勢和基礎,堅持應用帶動發展,大力發展半導體照明應用產品,逐步加大政府推廣力度,促進上、中、下游產品的推廣應用。同時,堅持產業鏈思想,形成從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外延片到管芯制造、封裝、應用產品完善的產業鏈。
另外,推進自主創新,加大研發與產業化投入力度,完善和建立“四大創新平臺”。加強山東大學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完善山東省光電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盡快達到國家級標準;建設國家級半導體照明工程實驗室;建設LED領域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依靠創新研發平臺,聚集高層次人才,持續不斷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科研、生產構筑高層次、立體化、全方位、開放式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支撐服務體系。研發半導體照明五大關鍵技術,突破技術瓶頸,重點研發碳化硅等單晶材料技術,襯底技術及單晶生產設備,新碳化硅襯底工業生產技術,藍綠光外延生長及管芯制作技術,大功率白光制造與封裝生產技術。建立完善產學研合作模式,通過技術合作、共建創新平臺和資本紐帶等多種方式,形成緊密的產學研利益共同體。(編輯:ZQY)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