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從2010廣州亞運會看舞臺燈光發展
摘要: 近日,阿拉丁照明網記者特別采訪到廣州大學聲像與燈光技術研究所所長、廣東中南聲像燈光設計研究院院長彭妙顏教授,為我們講述了廣州亞運舞臺燈光效果的“出奇之好”及舞臺燈光的發展歷程。
2010年廣州亞運會已完美落下帷幕,炫麗的開幕式、多彩的閉幕式仍然讓我們記憶猶新。這其中,舞臺燈光的作用功不可沒,沒有它的渲染不可能打造出完美的亞運開閉幕式。近日,阿拉丁照明網記者特別采訪到廣州大學聲像與燈光技術研究所所長、廣東中南聲像燈光設計研究院院長彭妙顏教授,為我們講述了廣州亞運舞臺燈光效果的“出奇之好”及舞臺燈光的發展歷程。
廣州大學聲像與燈光技術研究所所長、廣東中南聲像燈光設計研究院院長彭妙顏教授
阿拉丁照明網:廣州亞運會開幕式11月12日在珠江小島海心沙驚喜上演,中國人這兩年已經連續經歷了北京奧運會、山東全運會之后,它還能靠自己的創意打出一個全新的開幕式模式,讓人很是贊嘆。閉幕式同樣讓世人難忘,請談談您對此次亞運會舞臺燈光的看法。
彭教授:由于亞運開閉幕式在珠江上的小島海心沙,且是露天演出場所,對燈光效果設計有較大的難度,比如燈光效果需要有煙霧的輔助,由于露天場所并伴有習習的江風,使現場難以使用煙機來強化燈光效果,設計師巧妙地利用了水霧的輔助效應,使燈光效果發揮得淋漓盡致,我本人覺得本次亞運會舞臺燈光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阿拉丁照明網:聽說此次廣州亞運會開閉幕式分別用了5000多臺燈具,包括探照燈、電腦燈、激光燈、投影、LED燈,是史上用量最多的。請問,在舞臺燈光方面是不是用燈具越多越好?如何將燈具利用得恰當好處?
彭教授:我本人參與不少亞運各類燈光工程方案的論證工作,但亞運開閉幕式具體用了多少燈具本人并不清楚,也不知道目前史上用燈最多的具體數字。一場演出的燈光效果留給觀眾的印象并不在其用燈的數量多少,而在乎于其現場藝術表演手法〔效果〕,燈光效果涉及到技術〔燈光系統設計是否先進合理〕與藝術〔燈光效果設計及現場操控人員水平〕內容,兩者若能高水平的結合這場演出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于“舞臺燈光方面是不是用燈具越多越好?”這個問題應從兩方面分析:從藝術效果上看,燈具多可能會給燈光效果設師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從性價比和環保節能上會有所遜色。若能在燈具數量不多〔投入資金少〕的情況下仍能發揮出優良效果,這才真正體現燈光藝術設計師的水平。就我本人而言對燈光的評價無數量的概念,只有效果的概念,并不認同突出以“史上用量最多”〔“燈海”戰術〕作為對某燈光系統評價的依據加以炫耀,如果效果一般,則“用量最多”反而是褒義詞變成了貶義詞了,這個問題業內有不同的看法,國內與國外的設計理念也有分歧,見仁見智罷了。
阿拉丁照明網:我們知道,大型活動往往在進行中,電視轉播和現場是不一樣的,在國外是以電視轉播為標準,在中國我們既要兼顧現場又要照顧電視機前的觀眾,請問在做舞臺燈光設計方面要如何克服這個矛盾?
彭教授:需要電視轉播時,為確保攝錄效果對現場光學指標有所要求,廣電部電視轉播標準:照度2000LX〔由于現攝像機技術高了一般1500 LX以上就基本可以〕、色溫3050±150°K和顯色指數>85。要保證照度標準主要是靠燈的數量〔光效〕,要滿足色溫和顯色指數要求,關鍵是燈具所選用的光源〔如鹵鎢光源、三基色光源〕。但于現場效果需要圖案及色彩變化就要用大量的電腦燈及其他效果燈,這些效果燈具多采用金屬鹵化物光源〔其色溫約為5000°K、攝錄顏色偏白、偏藍〕,為兼顧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的視覺效果,多種光源的燈具均可登場,關鍵是燈光效果設計及現場操控人員應結合劇情及表現形式需要,選擇控制各式燈具的開啟比例,例如領導講話或要表現人物正面形象時可以考慮適當開鹵鎢光源的燈具,會使人的面部光彩自然。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