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分析]資本涌入LED封裝大軍如何更“芯”換代
摘要: 目前,LED產業已經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期,各路資金紛紛涌入這一“低碳、節能、環保”的綠色領域,隨著競爭的深化,上市融資、迅速做大做強已經成為中小LED企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1-2個億的產值抗風險能力遠遠不夠,如果能成為上市公司,既可做大品牌影響力,公司也可以迅速做大做強。 深圳雷曼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漫鐵最近在忙的一件事就是把公司推上創業板。
目前,LED產業已經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期,各路資金紛紛涌入這一低碳、節能、環保的綠色領域,隨著競爭的深化,上市融資、迅速做大做強已經成為中小LED企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據記者了解,深圳市目前像雷曼光電一樣籌劃在中小板或創業板上市的LED企業不下10家,處于領跑位置的萬潤、邦貝爾、茂碩電源、聯建光電、瑞豐光電等都提出了上市計劃,另有不少企業已完成股份制改造。
產值增長迅速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深圳大多數LED龍頭企業訂單飽滿,供不應求。李漫鐵告訴記者:公司產能翻番才能滿足現有訂單需求,要做到這個規模至少還需投入幾千萬元資金。目前雷曼的訂單至少能滿足一個季度的生產能力,現在公司生產線全天24小時開工,仍然滿足不了訂單需求。
與雷曼一墻之隔的瑞豐光電總經理龔偉斌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公司的經營正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今年預計總產值可實現3倍以上的增長,我們今年的訂單足夠開足馬力忙一年。
萬潤科技一位銷售經理告訴記者,公司今年的訂單可以做到9、10月份。該公司以封裝起家,后逐步進入到照明等應用領域,公司去年銷售額達4億元。2008年LED應用部分占其總產量的比重為30%,到2009年就占到了40%,今年預計將會達到50-60%。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LED應用市場的高速增長。
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半導體照明工業銷售產值達600億元,同比逆勢增長30%以上,我國已成為全球LED產業發展最快的區域之一。
記者從深圳市LED產業聯合會獲悉,2009年深圳LED產業產值突破2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0%,遠遠高于中國照明器具制造業5%的平均增長水平。
不過,雖然我國LED產值增長迅速,但由于國內市場尚未全面啟動,目前大多數封裝應用企業的產品還是以出口為主。
行業魚龍混雜
目前國內LED照明產業主要側重于封裝和下游應用環節。世紀證券分析師陸勤指出,LED照明產業上、中、下游各環節差異很大。芯片等上游產品技術難度極高,具有高難度、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而中下游的應用進入壁壘很低,缺乏核心技術。
上游芯片的投資門檻在1-2億元,中游封裝的投資門檻在1000-2000萬元,下游應用組裝的資金門檻只需100-200萬元。李漫鐵說,雷曼2004年進入封裝行業,從一千多萬元的起始投資到現在,總投資已經過億。
由于中下游進入門檻低,市場前景看好,大量民間資本紛紛進入這一領域。各路資本的大量進入以及企業規模偏小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同時行業利潤空間迅速縮小。
2008年,公司出口產品的毛利率有30%-40%,但目前毛利已經縮減為10%-20%,主要原因是小廠的低劣材質入市對我們造成了沖擊。萬潤照明上述銷售經理告訴記者。
事實上,在整個LED照明產業鏈上,有60%-70%的利潤都被上游的外延片和芯片企業賺走,LED封裝和照明應用只分別占有10%-20%的利潤空間。
洗牌悄然進行
深圳一家LED封裝企業的總經理告訴記者,這個產業每天都有兩三家公司進來,每天也都有兩三家公司垮掉。雖然這一說法被其他業內人士認為有些夸大其辭,但他們也承認這個行業太熱,的確有很多公司新進,同時也有很多公司垮掉。
或許是出于對這個行業過度競爭的擔憂,一些企業積極謀求上市,欲借助資本市場平臺迅速做大做強,而一些企業則打算趁LED大熱之時,尋求被兼并和收購的機會。
上游的臺灣晶電、中游做封裝的億光,年銷售額都有20多個億,這些企業都是在上市以后迅速做大做強的。李漫鐵透露,雷曼正爭取成為創業板首家以LED為主業的上市公司。據悉,去年10月,深圳市舉辦了LED企業創業板上市輔導,到會的LED企業達100多家。
除欲獨立上市外,深圳一些初具規模和技術相對成熟的企業已悄然成為眾多產業和風投爭相收購的香餑餑。去年7月,德豪潤達子公司健隆光電斥資2100萬元,收購深圳銳拓60%的股權;今年1月,大族激光增資深圳LED大屏領軍企業元亨光電,以4180萬元持有元亨光電51%的股份,深度介入LED應用領域。
采訪中,深圳市量子光電子總經理劉鎮告訴記者,公司主要從事封裝產業,雖然公司運作良好,但為了做大做強,正在尋找有實力的合作者,如果條件適合,公司甚至不一定要控股。
公開資料顯示,僅2009年上半年,全國各地紛紛上馬LED項目,總投資預算已超過200億元。近年來風險投資針對國內LED企業的投資超過15億元。
行業前景看好、大量資本進入的同時,產能過剩也在威脅著這一產業。據專家分析,從目前開工建設和計劃建設的項目統計來看,LED的產能至少透支未來三到五年的產能和市場。隨著國際巨頭和有實力的國內上市公司等進入這一市場,國內大量LED企業將面臨被并購或直接被淘汰的風險。
顯然,在市場尚未大規模啟動之前,是需要一定的資金實力來熬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2010-2012年LED行業會是一個洗牌的過程,那些缺少資金實力和技術力量的企業被淘汰出局將是一種必然。
圈地苗頭隱現
在LED產業投資盛宴中,德士達光電照明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熊映翔給出了一個夸張而又不無憂慮的數據:整個LED產業投資中,外行投機的占40%,醉翁之意的占40%,死守陣地的占20%。
記者在采訪中也不止一次地聽到一些企業借LED產業東風和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契機圈錢、圈地的說法。一些企業投資做這行,就是看好政府的資金,看好政府提供的土地;很多項目政府提供的支持都是全方位的,實際上就相當于地方政府在做。LED資深專家、留美博士鐘群直言不諱。
在房地產行業紅火的今天,土地的升值收益讓一些人眼紅。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提到,一些企業投資LED項目包含的一個隱秘目的就是圈地。一些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則使這部分投機者有了可乘之機。據悉有的地方政府,不光是給土地使用權,還給土地所有權,企業可以直接以土地做抵押去銀行貸款。
在LED資深專家、留美博士鐘群看來,對于一些不顧風險盲目上馬芯片項目的企業來說,結局可能會比投資多晶硅出現過剩更為嚴重。因為光伏產業沒有這么大的技術瓶頸,生產工藝全部是標準化的,企業投了錢,購買標準化的設備,最起碼能把產品做出來,判斷光伏投資過熱,是市場沒有那么大的需求。但LED跟光伏不太一樣,有可能企業把錢投進去了,連基本的生產工藝都掌握不了,那這個錢最后肯定是白砸了。鐘群說。
目前,這個行業最嚴重的問題是,投資的企業沒有看清LED技術發展的方向,好多企業都是先圈地、先建廠,都還在摸索,都還沒有搞清楚怎么突破技術,特別是在外延片和芯片方面,這個方面和應用不一樣,必須有自己的技術。高工LED總監謝蘇云說。
一個產業和市場最終能容納的企業和品牌是有限的,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和成熟后,小企業和無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可能會被淘汰出局。國內的LED產業,目前就像是一塊鹽堿地,前面進入的一批企業可能有小部分能存活,但大部分最終可能會倒掉。 億光電子主任莊燦陽說。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