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未成女一区二区三区,成人区人妻精品一熟女,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阿拉丁照明網首頁| 綠色| 檢測認證|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鋪| 建筑| 家居| 辦公| 夜景| 娛樂| 工業| 博物館| 體育| 公共 登錄 注冊

當前位置:首頁 > 技術線 > 正文

低碳經濟是什么?

2010-03-08 作者:admin 來源:百度 瀏覽量: 網友評論: 0

摘要: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近期,隨著兩會的召開,各大媒體版面上紛紛出現低碳經濟的字眼,在發展照明產業,尤其是談到半導體照明產業時,專家也建議隨著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要進一步加快發展半導體照明產業您了解低碳經濟嗎?

  【低碳經濟】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摒棄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約的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

  【提出背景】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低碳經濟其實沒有約定俗成的定義。低碳經濟也涉及廣泛的產業領域和管理領域。

  【歷史發展】

  低碳經濟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并不豐富的島國,英國充分意識到了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它正從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走向主要依靠進口的時代,按目前的消費模式,預計2020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同時,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迫在眉睫。

  2006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做出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GDP5%20%的損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

  2006年底,科技部、中國氣象局、發改委、國家環保總局等六部委聯合發布了我國第一部《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2007年6月,中國正式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

  2007年7月,溫家寶總理在兩天時間里先后主持召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和國務院會議,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組織落實節能減排工作。

  2007年9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本著對人類、對未來的高度負責態度,對事關中國人民、亞太地區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鄭重提出了四項建議,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令世人矚目。他在這次重要講話中,一共說了4回碳:發展低碳經濟、研發和推廣低碳能源技術增加碳匯促進碳吸收技術發展。他還提出:開展全民氣候變化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節能減排意識,讓每個公民自覺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努力。這也是對全國人民發出了號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胡錦濤主席并建議建立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網絡,共同促進亞太地區森林恢復和增長,減緩氣候變化。

  同月,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在2007中國科協年會上呼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2007年12月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印尼巴厘島舉行,15日正式通過一項決議,決定在2009年前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新的安排舉行談判,制訂了世人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巴厘島路線圖。該路線圖為2009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的關鍵議題確立了明確議程,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至40%。巴厘島路線圖為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2007年12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著重提出能源多元化發展,并將可再生能源發展正式列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為主。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2008年世界環境日(6月5日)的主題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

  2008年6月27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上強調,必須以對中華民族和全人類長遠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充分認識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我國和全球可持續發展事業進行不懈努力。

  2008年,應低碳經濟的趨勢,深圳市宗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研發中心開發了新的項目《減碳技術咨詢服務》,并與服務企業近百家。項目包括評估減碳空間、實施減碳措施、評價減碳效果、形成減碳報告。

  2008年7月,G8峰會上八國表示將尋求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其他簽約方一道共同達成到2050年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少50%的長期目標。

  系統地談論低碳經濟,還應追溯至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1997年的《京都協議書》。

  2008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吳曉青明確將低碳經濟提到議題上來。他認為,中國能否在未來幾十年里走到世界發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應對低碳經濟發展調整的能力,中國必須盡快采取行動積極應對這種嚴峻的挑戰。他建議應盡快發展低碳經濟,并著手開展技術攻關和試點研究。

  2009年1月,清華大學在國內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經濟研究院,重點圍繞低碳經濟、政策及戰略開展系統和深入的研究,為中國及全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

  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6月在北京發布的《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2)》指出,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正在成為各級部門決策者的共識。節能減排,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既是救治全球氣候變暖的關鍵性方案,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手段。

  在低碳經濟問題上,人們需澄清一些認識上的誤區。首先,低碳不等于貧困,貧困不是低碳經濟,低碳經濟的目標是低碳高增長;第二,發展低碳經濟不會限制高能耗產業的引進和發展,只要這些產業的技術水平領先,就符合低碳經濟發展需求;第三,低碳經濟不一定成本很高,溫室氣體減排甚至會幫助節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術,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礙;第四,低碳經濟并不是未來需要做的事情,而是應從現在做起;第五,發展低碳經濟是關乎每個人的事情,應對全球變暖,關乎地球上每個國家和地區,關乎每一個人。

  【學者觀點】

  張坤民:采用低碳經濟的戰略應對氣候變化,如果能在中國付諸實施,許多環境與發展問題都可能迎刃而解。

  牛文元:建設低碳城市,需要加快以集群經濟為核心,推進產業結構創新;以循環經濟為核心,推進節能減排創新;以知識經濟為核心,推進內涵發展創新。

  李旸:作為一個高能耗國家,我們需要從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的內在規律出發,找到中國巨大社會浪費和環境污染的本源。必須摒棄只關注諸如建筑節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層面的具體技術問題,而忽視體的層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理論的負面影響,城鄉空間布局、國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費等。因此,創新思維、改變觀念,堅持體用結合,從全局觀、系統論的角度出發,才能正確認識并加快低碳經濟發展。

  葉文虎:中國文化中,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由來已久,即所謂前人種樹,后人乘涼。企業經營,應當遵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古訓,肩負起社會責任。

  陳佳貴:保護氣候已經刻不容緩。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不在于是否應當,而在于誰和如何采取行動。實現低碳經濟要求人類行為方式上的轉變,以避免奢侈和浪費的碳排放。

  何建坤: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不可逆轉,低碳經濟將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它將與全球化、信息技術一樣,成為重塑世界經濟版圖的強大力量。

  夏堃堡:低碳經濟主要是兩種:一種是低碳生產,一種是低碳消費,低碳生產是一種可持續的生產方式。

  潘家華:中國正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關鍵時期,不可能在減排方面唱高調,應強調節能優先,從節能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致性上,強調低排放發展。

  胡鞍鋼: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最大的環保節能市場,最大的低碳商品生產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國。

  張世秋:發展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它意味著能源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技術的革新,是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途徑。

  莊貴陽:低碳經濟區將成為中國下一次工業革命的示范區、未來中國大規模經濟轉型的實驗地。低碳經濟區的建立與否及如何建立,考驗著各級政府的政治遠見和政策水平。

  張世鋼:轉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各利益悠關方應當 建立創新型伙伴關系,并發揮積極的作用。

  林輝:低碳經濟是生態文明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戰略思想的要求,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禮德與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通道。

  鮑健強等:我們既要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入手,轉變高碳經濟發展模式;也要從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上,產品設計、生產、消費的全過程中尋求節能途徑,推廣節能技術;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大力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農業、低碳工業、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把低碳經濟的理念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形成良好的發展低碳經濟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

  鄒驥: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召開在即。聯合國氣候談判中國談判代表、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鄒驥接受大公報專訪時指出,碳排放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稀缺的戰略資源,中國必須像捍衛領土一樣寸土必爭,捍衛碳排放的「新邊疆」。同時,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很多挑戰,必須冷靜對待,防止大躍進。

  【重要途徑】

  低碳經濟的理想形態是充分發展陽光經濟風能經濟氫能經濟生態經濟生物質能經濟。但現階段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是煤電水電的5-10倍,一些地區風能發電價格高于煤電水電;作為二次能源的氫能,目前離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提取的商業化目標還很遠;以大量消耗糧食和油料作物為代價的生物燃料開發,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糧食、肉類、食用油價格的上漲。從世界范圍看,預計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也只達到世界電力供應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儲量將分別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盡。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時代向太陽能文明時代(風能、生物質能都是太陽能的轉換形態)過渡的未來幾十年里,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重要含義之一,就是節約化石能源的消耗,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時間保障。特別從中國能源結構看,低碳意味節能,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經濟的環境日主題提示人們,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制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而且意味著引導公眾反思哪些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為代價的便利消費嗜好。便利是現代商業營銷和消費生活中流行的價值觀。不少便利消費方式在人們不經意中浪費著巨大的能源。比如,據制冷技術專家估算,超市電耗70%用于冷柜,而敞開式冷柜電耗比玻璃門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開式冷柜一年多耗約4。8萬度電,相當于多耗約19噸標煤,多排放約48噸二氧化碳,多耗約19萬升凈水。上海約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門冰柜,顧客購物時只需舉手之勞,一年可節電約4521萬度,相當于節省約1。8萬噸標煤,減排約4。5萬噸二氧化碳。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二,是以關聯型節能環保意識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嗜好。今年6月全國開始實施限塑令。無節制地使用塑料袋,是多年來人們盛行便利消費最典型的嗜好之一。要使戒除這一嗜好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單讓公眾理解限塑意義在于遏制白色污染,這只是單維型環保科普意識。其實限塑的意義還在于節約塑料的來源石油資源、減排二氧化碳。這是一種關聯型節能環保意識。據中國科技部《全民節能減排手冊》計算,全國減少10%的塑料袋,可節省生產塑料袋的能耗約1。2萬噸標煤,減排31萬噸二氧化碳。關聯型環保意識不僅能引導公眾明白限塑就是節油節能,也引導公眾覺悟到節水也是節能(即節約城市制水、供水的電能耗),覺悟到改變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嗜好與節能、減少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的關系。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為代價的面子消費奢侈消費的嗜好。今年第一季度全國車市銷量增長最快的是豪華車,其中高檔大排量的寶馬進口車同比增長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運動車SUV同比增長48。8%。與此相對照,不少發達國家都愿意使用小型汽車、小排量汽車。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并不一概反對小汽車進入家庭,而是提倡有節制地使用私家車。日本私家車普及率達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賴私家車。在東京地區私家車一般年行使3000至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車一般年行使1。8萬公里。國內人們無節制地使用私家車成了炫耀型消費生活的嗜好。有些城市的重點學校門口,接送孩子的一二百輛私家車將周圍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由于人們將現代化生活方式含義片面理解為更多地享受電氣化、自動化提供的便利,導致了日常生活越來越依賴于高能耗的動力技術系統,往往幾百米的短程或幾層樓的階梯,都要靠機動車和電梯代步。另方面,人們的膳食越來越多地消費以多耗能源、多排溫室氣體為代價生產的畜禽肉類、油脂等高熱量食物,肥胖發病率也隨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減肥群體又嗜好在耗費電力的人工環境,如空調健身房、電動跑步機等進行瘦身消費,其環境代價是增排溫室氣體。

  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四,是全面加強以低碳飲食為主導的科學膳食平衡。低碳飲食,就是低碳水化合物,主要注重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量。目前我國國民的日常飲食,是以大米小麥等糧食作物為主的生產形式和南米北面的飲食結構。而低碳飲食可以控制人體血糖的劇烈變化,從而提高人體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自由基的產生,長期還會有保持體型、強健體魄、預防疾病、減緩衰老等益處。但由于目前國民的認識能力和接受程度有限,不能立即轉變。因此,低碳飲食將會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工作。不過相信隨著人民大眾普遍認識水平的提高,低碳飲食將會改變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

  人們要實現宏大的節能降耗戰略,或許要取決于很多細微之處。人們應看到,這細微之處不只是制造業、建筑業中許多節能技術改進的細節,也包括日常生活習慣中許多節能細節。對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來說,每個人生活習慣中浪費能源和碳排放的數量看似微小,一旦以眾多人口乘數計算,就是巨大的數量。科技工作者和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有責任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眾開展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創意活動和普及工作,使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貢獻的科學發展決策,變為全民的實際行動。發展低碳經濟,是中國的世界公民責任擔當,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難得機遇。推行低碳經濟,需要政府主導,包括制定指導長遠戰略,出臺鼓勵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減免稅收、財政補貼、政府采購、綠色信貸等措施,來引領和助推低碳經濟發展;但也需要企業認清方向自覺跟進,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集體行動。只有更多企業改變目前的被動狀態,自覺跟進低碳經濟的發展步伐時,中國向低碳經濟轉換才有現實的基礎和未來的希望。

  【面臨挑戰】

  四大挑戰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熱點。歐美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先機和產業制高點。低碳經濟的爭奪戰,已在全球悄然打響。這對中國,是壓力,也是挑戰。

  挑戰之一: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的中國,正處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階段,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長期貧窮落后的中國,以全面小康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帶來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高碳特征突出的發展排放,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怎樣既確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又不重復西方發達國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發展的老路,是中國必須面對的難題。

  挑戰之二: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電力中,水電占比只有20%左右,火電占比達77%以上,高碳占絕對的統治地位。據計算,每燃燒一噸煤炭會產生4。12噸的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0%和70%,而據估算,未來20年中國能源部門電力投資將達1。8萬億美元。火電的大規模發展對環境的威脅,不可忽視。

  挑戰之三: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這決定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而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征。資料顯示,19932005年,中國工業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8%,工業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約70%。采掘、鋼鐵、建材水泥、電力等高耗能工業行業,2005年能源消費量占了工業能源消費的64。4%。調整經濟結構,提升工業生產技術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個重大課題。

  挑戰之四: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盡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轉讓,但實際情況與之相去甚遠,中國不得不主要依靠商業渠道引進。據估計,以2006年的GDP計算,中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年需資金250億美元。這樣一個巨額投入,顯然是尚不富裕的發展中中國的沉重負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阿拉丁照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阿拉丁照明網,轉載請注明。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 收藏本文
最新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本周熱點新聞

燈具欣賞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洱源县| 永顺县| 临城县| 金华市| 基隆市| 综艺| 焉耆| 岚皋县| 博兴县| 蓬安县| 德格县| 黄平县| 镇雄县| 舟曲县| 淳化县| 敖汉旗| 镇宁| 云龙县| 安丘市| 诸暨市| 乌恰县| 合阳县| 南陵县| 故城县| 武威市| 江安县| 顺昌县| 乌兰察布市| 阳谷县| 青浦区| 马公市| 南华县| 霸州市| 西和县| 呼玛县| 民丰县| 汝南县| 体育| 桂东县| 屯留县| 德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