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加快產能轉移,中國芯片代工商“機會來了”
摘要: iSuppli中國高級分析師顧文軍認為在芯片代工制造層面,中國可能會有機會承接日本的產能轉移,中國具有人才和低成本優勢,產業環境也相對成熟。中國貿促會電子信息分會王喜文長期關注日本的電子信息產業,但他表示不樂觀。
日本特大地震給很多日本企業安全生產敲響了警鐘,外界普遍認為,下一步日本將會考慮工廠外遷,把原來舍不得淘汰或暫不淘汰的技術適度外移。
“近年來,日本中低端電子元器件產業逐步完成了向外轉移,但是高收益、高壁壘、高壟斷的核心電子元器件仍主要集中在日本本土。由于受地震的持續影響以及未來事態發展的不確定性,日本企業將會加快產能的海外轉移,預計將會向美國、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等產業聚集的地區轉移,而避開直接競爭對手中國臺灣和韓國。”4月12日,廣發證券分析師惠毓倫在大地震“滿月”之際,在最新報告中這樣寫道。
iSuppli中國高級分析師顧文軍認為,在芯片代工制造層面,中國可能會有機會承接日本的產能轉移,中國具有人才和低成本優勢,產業環境也相對成熟。
中國貿促會電子信息分會王喜文長期關注日本的電子信息產業,但他表示不樂觀:“原本我們也期待日本海外轉移產能會把更多工廠遷到中國,但是最近我們監控到的信息顯示,日本海外轉移優先考慮了新加坡和泰國這些東南亞國家。”
菲律賓官員此前已表示,震后已有2-3家日本電子公司告知,計劃臨時遷址到菲律賓,以便盡快恢復芯片的生產和供應。落戶在菲律賓經濟區的2272家企業中,有618家是日本公司,主要從事半導體、汽車配件生產和造船。
王喜文說,日本企業非常善于經營,選擇設廠會考慮很多因素,不排除上述東南亞國家為承接日本的產業轉移做了很多工作,日本企業評估下來比來中國設廠更劃算。“我們也把監控到的相關信息及時向工信部匯報,希望中國也有機會能夠承接部分日本海外產能轉移。”
惠毓倫稱,以日本Kureha公司為例,其控制著全球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fluoride(PVDF)近70%的市場份額,此種化學物對于鋰離子電池的制造極為重要,而Kureha公司唯一的一家制造PVDF的工廠就位于福島磐城--此次地震的重災區,地震中Onahama港口毀損嚴重,導致關鍵材料像氯乙烯和鹽無法運抵工廠,同時電力供應受限,產能恢復受到影響。這次地震也加快了公司的產能轉移計劃,將產能盡可能移到中國以及美國,以此來避免由于自然災害而造成的產能急劇下降。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