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大陸與韓企夾擊,臺灣LED企業陷兩大困境
摘要: 日本限電帶動LED照明商機,臺灣各廠商夢想機會來臨,卻被中國大陸、韓國企業夾擊,面臨利潤可能不如想像中甜美的現實。各家廠商夢想的照明商機,卻隱藏著臺灣LED成長的哀愁。“其實做到照明,獲利并沒有比背光好。”隆達電子董事長蘇峯正點出實情。過去LED一旦跨入新產品,手機、筆電、電視,利潤都比上一代好,但是照明卻非如此。
獲利困境 材料成本、人工成本都高
IEK產業分析師林志勳認為,材料成本占比高是另一個原因,以7瓦LED燈泡來說,材料加上人工成本,廠商的獲利不到10%,實在少得可憐。
他問廠商,“你會不會是白辛苦?”對方回答:“比起背光,至少照明市場會成長。”
為拚獲利,全球LED廠都在找出路,相較于中國大陸選擇低價市場,韓國選擇中高價品牌市場。根據IEK預估,今年韓國LED產值的市占率達24%,以5個百分點領先,將正式擠下臺灣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產國。
夾在中國大陸與韓國之間,臺灣正面臨選擇的十字路口。
轉型困境 做品牌,已失去卡位先機
臺灣LED廠分了兩派,一派走過去代工老路,幫歐司朗、飛利浦照明大廠代工,代表的廠商就是晶電和友達投資的隆達。林志勳點出問題,臺灣技術領先中國大陸約兩年,但是技術成熟后,“品牌下單給你的理由為何?臺灣必須在性價比上占優勢才行。”
蘇峯正認為,如果做到照明控制系統,整套輸出給客戶,才會增加附加價值,去年隆達積極切入系統,招聘軟體人才開發,設計出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就可以調整照明情境的軟硬體,就是為了綁住客戶。
蘇峯正坦承:“代工是辛苦錢,靠的是技術、腦力;品牌是靠渠道和生意手法賺錢。”
一組人堅守代工,另一組代工廠伸出一只腳跨入品牌這個風險和機會并存的商業叢林,他們看到的照明市場,大廠市占率不到二分之一,但是這另一半的市場里,又有一大半由中國大陸燈具吃下,蘇峯正親眼參觀過中國大陸的燈具廠,“他們從設計到出貨的紙箱都一貫化在做,臺灣扳不倒他們”這也是隆達為何不跨入品牌的原因。
林志勳認為品牌是吃通路、設計和金錢的商業模式,和代工完全不同。
在馬拉松賽程里,前段就全力沖刺的選手,接近終點時總是無力沖刺,反倒讓后來競爭者居上,臺灣比起中國大陸、韓都還要早跨入LED市場,面對千億照明商機如何保留實力沖刺到終點,是這個產業在未來幾年無可回避的問題。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