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亞洲LED技術交易節今天廣州開幕
摘要: 10月13日,由擁有世界最大照明展資源的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主辦,中國科學院、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臺灣光電半導體產業協會(TOSIA)、廣州光亞照明研究院、上海半導體照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津工業大學等協辦,光亞集團旗下新世紀LED網聯手華南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廣州圣理華知識產權代理承辦的“2011年亞洲LED技術交易節”系列活動將在華南師范大學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
10月13日,由擁有世界最大照明展資源的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主辦,中國科學院、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臺灣光電半導體產業協會(TOSIA)、廣州光亞照明研究院、上海半導體照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津工業大學等協辦,光亞集團旗下新世紀LED網聯手華南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廣州圣理華知識產權代理承辦的“2011年亞洲LED技術交易節”系列活動將在華南師范大學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開創LED業界技術交易平臺的新序幕。
此次“2011年亞洲LED技術交易節”致力于推動LED產業產學研無縫結合,首創連接科研機構、專家及知識產權代理機構三方的LED技術交易平臺,在業內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得到了香港半導體照明產業聯盟、廣東半導體光源產業協會、廣東LED產業聯盟、深圳LED產業聯合會、廈門市LED促進中心等的廣泛支持,獲得阿拉丁照明網、新浪、搜狐、網易、科技日報、南方日報、廣東衛視、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21世紀經濟報道、第一財經日報、經濟觀察報、《LEDs科技》、中國半導體照明網、LEDinside、高工LED、OFweek光電新聞網、環球LED在線、中國LED網等行業內外媒體的關注。
交易節首站廣州站就集結了中科院、香港應科院、臺灣工研院等LED方面的頂級研究機構,網羅亞洲各地LED業內近100項最新技術成果,涵蓋了LED外延芯片、LED封裝、LED背光模組、LED路燈等產業上中下游,吸引了百名以上LED行業精英參與。
第一個敢于吃螃蟹的人
綜觀高技術含量的LED行業,市場還未完全啟動,競爭卻愈演愈烈,企業間的比拼不只是產能,更為重要的是成本、技術。技術是第一生產力,LED企業因缺乏核心技術或賺取微薄利潤勉強為生,或被動挨打而無還擊之力。據相關統計,截至2010年8月,中國LED產業原創的相關專利申請量為2.5萬多件,而在全球專利數據庫中共檢索到LED照明相關專利12.4萬多件,而且專利申請又主要集中在下游的封裝應用領域,核心領域關鍵技術方面數量明顯不足。
與此同時,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大學、科研院所追求學術成就和實現自我價值,重理論輕實踐,對科研成果的應用不太重視也不在行,未能找到與企業的結合點,而且大多數企業到大學和科研院所尋求“短平快”的合作項目,對那些事關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則很少關心,使產學研合作創新不夠深入。據新世紀LED網調查,企業與大學、研究機構進行合作創新的類型主要是常規技術咨詢(37%)和合同委托開發(33%),共建研發機構及技術聯盟的高層次合作比較少。
此外,當前LED行業內,技術交流會、技術成果發布會不多,而且多局限在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對接上,并未將知識產權機構作為主角納入進來,成交的項目也少。LED業內缺乏權威、公正的技術交易平臺,使得大量人才被埋沒,許多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技術不能得到良好的應用,而自身研發生產的產品出口時卻屢遭專利壁壘。
“正是因為缺乏這樣的技術交易平臺,我們才整合世界最大照明展資源,打造亞洲LED技術交易節系列活動,力促LED產學研無縫對接,以全行業之力來推動中國LED產業的發展。”此次技術交易節承辦單位之一,光亞網絡旗下新世紀LED網負責人胡翔表示。
政府、科研院校、知識產權機構、企業、媒體五方大聯合
據了解,為將“亞洲LED技術交易節”打造成中國乃至亞洲LED業內最富影響力的技術交易活動,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及光亞網絡旗下新世紀LED網發動行業之力,聯合兩岸三地業內科研機構、院校、知識產權機構、知識產權局,加強與企業間的技術對接和互動,通過在全國各地廣泛征集技術需求和成果,實現科研院校與企業間的真正對接,并為促進合作的有序進行、加強法律保障,還特別邀請知識產權代理權威機構——廣州圣理華知識產權代理作為交易節協辦單位,進行現場指導。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