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民俗文化展示中心黃白色調打造靚麗夜景
摘要: 亦幻亦真,黃白相間,溫暖的色調勾勒出民居的溫馨舒適氛圍。日前,稻河街區復興改造工程一期工程——民俗文化展示中心亮化工程設計方案敲定,由何鏡堂院士領銜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為民俗文化中心量身打造了一套靚麗“晚禮服”,老城區將再添一處夜游新景點。
■ 平時模式應用于日落之后至晚9點,主要通過主建筑的泛光營造夜景氛圍;
■ 深夜模式應用于晚9點之后,只保留外庭水池燈和功能照明燈,滿足一般照明需要;
■ 節日模式應用于節日期間,通過室內內透光和主建筑泛光,把夜景觀的魅力展現出來。
亦幻亦真,黃白相間,溫暖的色調勾勒出民居的溫馨舒適氛圍。日前,稻河街區復興改造工程一期工程——民俗文化展示中心亮化工程設計方案敲定,由何鏡堂院士領銜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為民俗文化中心量身打造了一套靚麗“晚禮服”,老城區將再添一處夜游新景點。
總體色調 黃白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現代建筑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建筑師張振輝博士介紹,為配合民俗文化展示中心的展覽主題和建筑特點,外部亮化照明以黃白色調為主,努力營造出一種溫馨舒適的民居氛圍。
張振輝說,對于各個地區和重要景點,采用了多層次的照明手法,將黃白色調之美盡情發揮。
在主廣場入口水池,燈光以先進的LED光源為主,LED燈具配合靜態的泛光照明,使水池在莊重中透出一種生動的氣氛。
內庭院水景區主要以黃白色之間的漸變來表現,夜幕降臨,平靜的河面上通過燈光漸變色溫形成明暗的光影,烘托內庭院大氣的氛圍;稻河水景區與內庭院水景區的照明手法相似,相互映襯,連成一體,成為中心廣場的主要景點。
對于景區內重要的古建筑,則采用了傳統的投光燈點亮設計,即沿墻下部均勻布置金鹵投光燈,以黃色調照射整個建筑,從而展現出建筑濃厚的歷史沉淀。
主廣場設置一些造型現代大方的燈具,與主入口的色調一致,形成前呼后應的照明效果,使整個廣場連成一個整體。
照明模式 三種
張振輝說,亮化方案充分考慮到了節能環保的理念,對于整個景區將采用平時、深夜、節日3種照明模式。
平時模式應用于日常的使用,主要時段集中在日落以后至晚9點,考慮到這個時間段前來游玩的市民相對較多,照明既要滿足正常的亮化需要,又要將中心的夜景充分展現出來,因此,除了開放功能性公用照明設備外,主要通過主建筑的泛光來展示各個建筑的魅力。
晚9點之后,游客逐漸散去,整個中心的照明將進入到深夜模式狀態,只保留外庭水池燈和功能照明燈,滿足一般照明需要,最大化節約電能。
遇到重大節日,民俗文化展示中心為老城區一個新地標建筑,除了滿足一般游玩需要外,還要承擔起展示城市地域形象的重擔,節日模式應運而生。“通過室內內透光和主建筑泛光,把夜景觀的魅力展現出來,使中心成為夜游的一個新亮點。”張振輝說。
“3個模式之間的切換由智能系統來統一完成。”張振輝說,一個7寸的液晶顯示屏安裝在總控制室內,通過手指的觸摸控制,就可直接對整個景區的燈光進行控制。同時,還可設置各個燈具照明的具體時間,輕松實現模式之間的切換。
表現手法 多元
張振輝介紹,民俗文化展示中心采用多元化的照明表現手法,使用新技術進行燈光造景,創造出動態而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對重點部位加強了燈光的表現力度,采用能充分表現其寓意的光色或亮度處理,突出個性、突出特性,杜絕了千篇一律的照明方式。
在主建筑最具地方特色的部位——左右逢源拐角,安裝了由數百個小燈柱構成的燈帶,突出展現民居特點;沿著內庭的水池設置了一圈軟光帶,這些軟光帶由一個個安裝在水下的防水燈組成,使水池呈現出一種晶瑩剔透的效果。
同時,利用庭院燈光及光源的色溫與人行道樹木配合呈現夜晚自然景觀環境,利用嵌入式地底燈光展現出地方文化的圖騰,利用LED洗墻燈對門口頂部的進行突出照明,展現出建筑的總體結構。
此外,為展現主展館的宏偉氣勢,在展館外設置了10多盞投射燈,對外立面進行點對點照射。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