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國燈飾之都“質量強鎮”之路
摘要: 上世紀70年代末,古鎮人的靈感來自一根電線和一條彎管。當時古鎮有兩家鎮辦企業生產小光管臺燈。他們通過試驗,以一根電線、一條彎管,一個燈泡和燈座,做成一盞簡易臺燈投放市場,結果反響超乎預期,相當暢銷。
古鎮鎮很小,該鎮人口約7萬人,面積也僅有47.8平方公里。
古鎮鎮又很大,它是廣東中山市的經濟重鎮,僅去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就達到233.47億元。
古鎮鎮的燈飾產業很有名氣,擁有燈飾相關企業6000多家,燈飾產值173億元,占國內燈飾專業市場份額的6成以上,產品不僅暢銷全國,還出口到港澳臺地區、東南亞、日本、美國及歐洲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古鎮鎮的名氣更大,先后被授予和評為“中國燈飾之都”、“國家文明鎮”、“國家衛生鎮”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2010年質量強鎮活動——部門聯合執法
一
說起燈飾產業,古鎮人非常自豪。
能不自豪嗎?一個小鎮就積聚著6000多家與燈飾有關的企業,占領了全國燈飾市場銷售額的60%,產品遠銷世界各地。
說起古鎮燈飾的歷史,可謂由來久矣。
上世紀70年代末,古鎮人的靈感來自一根電線和一條彎管。當時古鎮有兩家鎮辦企業生產小光管臺燈。他們通過試驗,以一根電線、一條彎管,一個燈泡和燈座,做成一盞簡易臺燈投放市場,結果反響超乎預期,相當暢銷。發現成本1元左右的簡易燈,拿到批發市場,價格馬上就可以翻好幾倍,一個月下來,能賺6萬多元。該鎮的一些農民便開始仿效,他們采購一些燈飾配件回來,進行簡單的組裝、拼湊和仿造后,再向全國各地推銷。
“當初成百上千的古鎮人憑著吃千辛萬苦、說千言萬語、想千方百計、走千山萬水的精神,在祖國的大江南北留下了無數的足印,可謂提燈走天涯。”這是古鎮一些知名企業形象地描述他們創業的歷程。
一個小小的燈飾,帶富了整個古鎮。
創業不易,守業更難。對此,古鎮人有著深刻的體會。
“店多成市,廠多成氣”,在古鎮的燈飾業形成了“產業積聚”的氛圍,一些小企業主在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后,由于缺乏質量管理意識,使古鎮險些釀成區域性質量問題。
原因有兩條,一為客觀,一為主觀。
先從客觀看,“洗腳上田”的私營企業主缺乏必備的管理知識,質量意識不強,技術人員缺乏,整體文化素質較低。外來從業人員在沒有任何證照的情況下,生產劣質產品,打著古鎮的品牌,干著損壞古鎮燈飾的形象和聲譽的事情。
再從主觀看,辦廠開業不具備條件,低門檻使一些不具備開工資質的企業主紛紛涉足其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些企業相互殺價,用低質低價甚至是偷工減料來降低成本的辦法惡性競爭。
因為以上原因,再加上一些業主只重產量、不重質量的短期效益觀念,兩年前,無論是廣東省的定期抽檢,還是中山市的自檢自查,其燈飾質量都徘徊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當時,古鎮的燈飾正行走在質量的十字路口,承受著生存與發展的挑戰。
古鎮黨委和政府經過調查研究,主動查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一是外來人員利用古鎮的品牌,雇傭幾個人,租上一間房,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將買來的配件進行拼裝;二是由于市場競爭激烈,一些企業用低質低價的辦法與名優企業爭奪市場;三是一些企業生產管理水平跟不上自身的發展,從業人員的素質嚴重影響質量的提高。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