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浪:看燈是燈·看燈不是燈·看燈還是燈
摘要: 第五屆光影空間六方國際峰會(深圳站)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報告廳打響了精彩的收官之戰,峰會上,深圳廣田裝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資深設計師彭海浪先生以《看燈是燈·看燈不是燈·看燈還是燈》為題作了專題演講。
12月15日下午,由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主辦,阿拉丁照明網承辦的“阿拉丁神燈獎全國巡回推廣暨建筑•裝飾•光環境學術交流——第五屆光影空間六方國際峰會(深圳站)”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報告廳打響了精彩的收官之戰。在峰會上,深圳廣田裝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資深設計師彭海浪先生以《看燈是燈·看燈不是燈·看燈還是燈》為題作了專題演講。
彭海浪在第五屆光影空間六方國際峰會深圳站上發言
彭海浪表示,這個主題很容易就聯想到“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這句話。這是參禪的三種境界,也是人生的三種境界。但他這次要講的主題并沒有這么懸乎,只是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些圖片、一個視頻,還有一個小故事。
“分享這個‘看燈是燈·看燈不是燈·看燈還是燈’,是想通過回顧燈具的發展看我們的光影世界。”他從新石器時代的“燈”說起,到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一路到后來的宋元明清時期,在最后說到現代燈具,“現代燈具的標志,就是再也不用火了,而是用電?,F在燈具能夠那么豐富的造型,得益于我們對光屬性的研究。”
彭海浪說,一個“燈”字,其實也有一個演變的過程,豆是一個高腳的盤子,最初的時候人類開始會用植物油或者動物油做照明燈具,其實是沒有所謂燈具存在,只是在一個高腳的盤子里放一個東西點火,所以古文里面往往豆也是燈的代稱——這是就繁體字的“燈”而言。
在燈出現之前,照明的工具用于室內的叫“燭”,用于室外的叫“燎”,還有“炬”。中國出土最早的一個燈是來自新石器時代,還是那個“豆”的高腳盤形狀??v觀古往今來,可以分幾個階段瀏覽各個時期的燈,戰國秦漢時期的燈具是以銅燈和陶燈為主,造型非常古樸可愛。中國古代燈具設計的法則有“統一”、“均衡”、“對稱”,造型非常美。由于當時油的質量很差,燃燒后產生很多煙,所以有的燈會設計有一個“抽油煙機”,它能把煙都吸起來,起凈化的作用,非常環保。
到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時候,陶具被取代了,廣泛的使用銅燈,瓷燈也多起來,也出現一些實質的燈具。隋唐五代的燈具出現了宮燈、彩燈,走馬燈,當時也出現很多唐三彩的工藝,還有青瓷的出現,這個時候的制陶工藝也更加的精湛、造型更加多樣。宋元時期的燈,出現鐵、木裝飾,變得豐富多彩,造型上也出現較大變化。這個時期的燈有地域的差別,像黃河以南、黃河以北都有不同的風格。有一個說法:某人不是省油燈,但是確實存在省油燈,油在燃燒的時候發熱,發熱就揮發得更快,同時使用率不高。明清時期,宮燈已經開始走向民間,宮燈更加華麗,走向民間后跟民間結合,造型更加的豐富多彩,開始出現了玻璃這些新材料。有些燈具在造型上,可以跟明清時代的家私找到它們美學上相似的地方。宮燈的形態也不斷的翻出新的花樣。
相關學習資料下載:【特約】從燈具的演變看光影世界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