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標志性古建筑大觀樓何時能亮起來
摘要: 宜賓市民反映宜賓老城區標志性古建筑大觀樓,在晚上總是黑漆漆的,無法體現出它的古味。相關部門對大觀樓亮化工程發表看法。
“大觀樓是宜賓老城區標志性建筑,又是城中心為數不多的古建筑之一,但是現在晚上總是黑漆漆的,無法體現出它的古味。”連日來,宜賓市市民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及時將大觀樓亮化起來。
希望用燈效突出大觀樓歷史
晚上,記者來到大觀樓,附近街道上行人來來往往,附近幾家大型商場燈光亮眼,而大觀樓卻是顯得黑暗,借著四周路燈的光才讓底樓稍微有點光亮。與之相連的商業街、清華街等幾條街道也大多只有樓下的商鋪亮著光。
“大觀樓地處市中心,不僅是中心城區標志性建筑,也是有著幾百年歷史的文物,但是這么多年樓上從未進行亮化,周圍這一片晚上也都比較暗。”正在散步的市民希望大觀樓能盡快亮化,一方面突出其城中心的地理位置,一方面體現出大觀樓的古香古韻,借此宣傳宜賓厚重的歷史文化。部分市民表示,現在很多年輕人缺乏對文物的了解,在他們看來這僅僅是一座樓,晚上更沒有人去注意,也很少有人去了解它的歷史,大觀樓亮起來后,可以將關于它今生前世的故事用文字記錄,通過燈效突出體現,讓大觀樓成為眾所周知的標志性建筑。大觀樓對面一家商鋪的老板表示,在他看來,大觀樓亮化是件大好事,“如果亮化后大觀樓將別有一番古味,慕名而來的游客將越來越多,也能有機會好好宣傳宜賓的文化,我們的生意自然也會越來越紅火。不過大觀樓的亮化一定要在保護好文物的基礎上進行。”但是,對于大觀樓的亮化,也有部分市民持反對意見。大觀樓維持現有狀態就很好,晚上四周路燈的光已經能夠照亮樓體,多釘一顆釘子,多安裝一根燈管都可能對文物造成傷害。
隱匿于茫茫夜色中的大觀樓
宜賓中心城區標志性古建筑
大觀樓,又名譙樓(古時筑于城門上用以燎望的樓),登樓眺望,遠山如畫,雙江若帶,令人心曠神怡,由此得“大觀”二字名之,是宜賓市的標志性建筑,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觀樓修建于何時有兩種說法。一說唐元和五年,刺史張九宗所立《韋南康紀功碑》載,樓為唐德宗時,戎州都督韋皋所建,可惜碑與碑文早已無存。另一說,根據《宜賓縣志》載,清雍正廷尉鄧時敏作的《敘郡譙樓記》稱:乾隆年間,“宜賓都司諭修……言郡有譙樓 (在府署之東)創自明代嘉靖中……”。后一種說法較為確切。明朝末年,譙樓毀于兵火。清康熙年間,知府張利賓重修,至乾隆甲申年間又遭火焚。次年,知府托隆再建,并定名為大觀樓。由于長期的雨水沖淋、自然風化等原因,大觀樓的二三重檐部分椽子已朽,尤其是三重檐更為嚴重,有的地方已經承受不起瓦的重量,導致大觀樓部分坍塌。2003年—2006年間,宜賓市作了大量維修工作。但是一直以來,這座宜賓中心城區的標志性建筑都沒有進行亮化。
大觀樓亮化工程任務艱巨
翠屏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張艦告訴記者,大觀樓亮化工程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部門多,面臨的問題也很多。首先,目前大觀樓的用電負荷只能滿足現有的照明,如果亮化,必須增加負荷。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好文物,至今大觀樓內仍是電話線、網線都不通,消防栓也未安裝,如果亮化,涉及到各種線路的鋪設,需要多部門協同。其次,大觀樓為木質結構,本著對本體的保護,必須請專家進行鑒定,確定各種亮化設施安置位置等,這一切還需編制出科學可行的方案。另外,目前大觀樓的管理方為宜賓博物館,他們從2010年開始便借用做文物展覽之用,原則上借用3年,因此短時間很難實現亮化。“對于市民反映的情況,我們會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匯報。”張艦說。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