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專家"會診"LED藍光:標準應從推薦性調整為強制性
摘要: 日前,LED燈因藍光存在潛在傷害問題的報道后,上海市質監局專門組織檢測機構對部分LED照明產品進行了風險監測,并首次跨界邀請醫學界、高校和產業界的專家,進行專題研討。最終達成共識,建議國家把光生物安全性標準從推薦性標準,調整為強制性標準,并在全國范圍對LED進行藍光危害的風險監測。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LED燈具生產國。然而,最近有消息稱,醫學專家擔憂LED藍光會對視網膜造成損害,甚至是失明。這一消息在網上引起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和大量轉發評論。
LED燈具藍光真的有這么大的危害嗎?所謂的“藍光溢出”真的是傷害眼睛的“潛在殺手”嗎?1月6日,上海市質監局專門組織檢測機構對部分LED照明產品進行了風險監測,從不同渠道采集27個樣品進行了藍光危險性檢測。與此同時,該局還首次“跨界”邀請了醫學界、高校和產業界的專家一齊“會診”,聽取各方意見。
我國相關標準并不落后
有一種聲音認為,因為我國缺乏相應的標準,導致LED的藍光問題未能引起應有的重視。對此,上海市照明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副站長、上海市照明學會理事長俞安琪介紹了此次27個樣品的檢測依據——國家標準GB/T 20145-2006《燈和燈系統的光生物安全性》。據介紹,該標準雖是2006年發布的,但與目前現行的國際標準版本是等同的。這就是說,在標準的制定方面,我們與西方發達國家是同步的,并不落于人后。
目前的問題在于,這一標準屬于推薦性標準,而非強制性標準,標準的執行力打了折扣。因此,各方“會診”達成的共識是:需要將該標準的性質提升為強制性,并列入照明燈具CCC認證標準中。
“妖魔化”藍光不科學
藍光是否真如傳聞說的那么可怕?與會專家指出,藍光是自然界一直存在的光,也是太陽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種白光光源中也必然存在。這意味著,我們生活的環境不可能“脫藍光”,把藍光“妖魔化”顯然是不科學的。
至于藍光的危害,與會的醫學界代表、上海五官科醫院主任醫師姜春輝提出:“通過近年來對于小白鼠的試驗,藍光對視細胞的傷害已成定論,并且深入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但俞安琪卻有不同的看法,他指出處于密集曝輻的“富藍化”環境與常態化的環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他也強調,正是因為注意到了白光LED照明產品藍光光譜較豐富的特點,才有了光生物危害的國際標準,以此提示產品應達到的安全性。
浙江大學光電信息工程學系教授牟同升提醒,目前標準的限值是基于成人和8小時曝輻的實驗數據提出的,尚未考慮光對人體的積累性長期影響和某些特殊人群,例如嬰幼兒可能會長時間直視光源,從而造成對視網膜的傷害。復旦大學電光源研究所副所長張善端提出,今后標準制定中宜嚴不宜寬。
與會專家建議,雖然標準規定0類(無危險)和1類(低危險)的產品都是可以安全使用的,但對于特殊人群應明確使用0類產品。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