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照明企業進攻北美須“過五關斬四將”
摘要: 5月24日,國內首個“北美照明市場分析及渠道戰略大會”在深圳召開,眾多LED照明企業道出了自己的心聲。然而,由于產品進入北美市場需要通過強制性安全認證,面對北美市場這塊大蛋糕,眾多LED照明企業遭遇到認證障礙。
“國內LED照明市場競爭激烈,利潤微薄,急需開拓國際市場尤其是潛力巨大的北美市場。”5月24日,國內首個“北美照明市場分析及渠道戰略大會”在深圳召開,眾多LED照明企業道出了自己的心聲。然而,由于產品進入北美市場需要通過強制性安全認證,面對北美市場這塊大蛋糕,眾多LED照明企業遭遇到認證障礙。
那么進入北美市場,LED照明企業究竟面臨哪些關卡?市場準入和召回監管有何要求?而買家對產品性能、功能等又有何要求?與其它國家的準入門檻有何差別?國際領先的技術服務供應商——德國萊茵TÜV的大中華區電子電氣北美認證部副總經理曹永新、資深經理田韜在該大會上進行了解讀。
五大機構監管 四大認證要求

德國萊茵TÜV大中華區北美認證副總經理曹永新
對于多年專業從事國際認證檢測工作的曹永新來說,解答如何開拓北美LED市場渠道的相關技術認證問題再輕車熟路不過。據他介紹,美國市場主要由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委員會(OSHA)、聯邦通訊委員會(FCC)、能源部(DOE)、食品藥品監督局(FDA)和消費者委員會(CPSC)五大機構組成,而加拿大市場則由標準局(SCC)、工業部(IC)和能源部(NRC)負責。主要有四大認證要求,一是電氣安全,cTUVUS,或者其它北美國家認可的實驗室;二是電磁輻射與無線,包括FCC,IC,Bluetooth等;三是能效檢測,即能源之星、DOE、CEC、BRCan等;四是化學有害物質:CPSIA,CP65,16CFR1303,FDA,CONEGE等。
曹永新將美國的LED產品標準認證體系同歐洲國家以及日韓等國的技術標準進行了比較。他談到,除了上面談及到的在安全、電磁兼容、能效、有害化學物質檢測等方面的標準認證,歐洲有統一的CE認證,日本有統一的PC認證。相較而言,美國的標準認證更具體系,更新速度較快,因而國內的LED企業要想在技術認證方面掌握出口北美市場的主動權,就需要通過國內專業的LED燈具認證機構及時知悉美國的LED認證動態,進行技術的改進和生產材料的再選擇,減少生產環節產品標準調整的成本,順利有效地突破美國在LED產品貿易技術壁壘方面的障礙,從而才能為企業贏得最大化的利益。
通過價格與風險平衡測試 降低召回風險及損失
不過,曹永新告訴記者,“上面提到的認證要求只是基礎條件,買家對每個細節要求不同,比如在酒店、商場、家庭也有不同規定,甚至對于兒童房、書房也有不同要求。”
那么除了滿足基本的法律法規,買家還有什么特別要求?田韜進行了詳細的解答:“買家首先會考慮產品證書是否有效符合目標市場法律法規、包裝標貼說明書內容是否合格、說明書宣稱的功能是否正常,其次會考慮產品本身及部件的壽命及可靠性,隨后會關注產品安全及有害物質的關鍵點測試與驗證以及裝配質量等。”

德國萊茵TÜV大中華區電子電氣北美認證部資深經理田韜
那么如何才能滿足上述要求?“需要透過在價格和風險中平衡的測試方案來解決。該測試方案包括了包裝現實內容、標簽及說明書、物理結構及工藝要求、性能、安全指標及有害物質的檢測。通過該測試,可確保產品的一致性、降低召回的風險及損失,給買家和制造商一顆定心丸。”田韜說。
田韜建議,國內LED照明企業在進入北美市場的初始階段,可借力第三方力量,提前布局,獲取整體解決方案,來降低整體的風險。
加速培育自主品牌 搶占電商新商機
曹永新也認為,在國際LED市場的競爭中,產品的資質認證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國內的LED企業首先要擁有LED燈具檢測認證的敲門磚才有可能打動美國的經銷商以及需求客戶。當然他也談到,中國作為重要的LED生產大國,在為國際上掌握LED高端核心技術的GE、歐司朗、飛利浦等企業進行代工生產的時候,塑造了一批擁有自主科研技術研發能力的骨干團隊和企業,他們在LED生產工藝、質量和技術把控、成本控制方面掌握了充分的國際市場優勢。但顯而易見的是,長期的代工生產導致國內LED企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沒有形成核心的自主品牌,造成了國內LED企業“走出去”戰略道路上的阻礙。
基于國內LED企業品牌缺失、難以在美國的照明市場形成優勢競爭力因素的分析,曹永新認為,國內的LED企業可以通過在北美市場設立品牌和業務銷售團隊,雇傭美國的經銷商來進行品牌推廣,以此獲得更多的主動權;其次就是借助電子商務的優勢,搶占美國的LED市場份額,通過靈活多樣的電商網絡平臺銷售模式,尋找到國際貿易的結合點,將國內的LED產品以破竹之勢打入美國市場。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