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康銘盛的財務真相
摘要: 長方照明于6月份發(fā)布了增發(fā)股份收購資產報告書,計劃以12.31元的價格定向發(fā)行3645.82萬股股份,外加7920萬元現金收購康銘盛60%股權,總對價高達5.28億元。
長方照明于6月份發(fā)布了增發(fā)股份收購資產報告書,計劃以12.31元的價格定向發(fā)行3645.82萬股股份,外加7920萬元現金收購康銘盛60%股權,總對價高達5.28億元。這就意味著康銘盛的全部股權價值高達8.8億元,而截止到今年3月末康銘盛的凈資產還不足1億元,則長方照明的此項收購的資產溢價水平將高達約9倍。
而讓上市公司為之付出巨額對價的康銘盛公司的質量和經營業(yè)績又如何呢?是否能夠配得上近9倍的估值溢價呢?首先引人關注的是,根據收購報告書披露的經營數據,康銘盛在過往的兩年及一期的產能利用率非常低,其中2012年和2013年均不足75%,而今年第一季度的產能利用率更是只有40.67%,利用水平尚不足一半。

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2013年上半年中國工業(yè)產能利用率為78%,創(chuàng)下了2009年4季度以來的最低點。另據《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稱,近年來主要產能過剩行業(yè)的產能利用率基本在70%至75%之間,2012年中國的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3.7%、71.9%、73.1%和75%。
這也就意味著,康銘盛2012年和2013年的產能利用水平,甚至與公認的存在嚴重產能過剩、去產能壓力巨大的五大行業(yè)基本相當,而且到今年1季度中,康銘盛的產能力利用率更是遠遠不及這五大產能過剩行業(yè)的整體水平。但從這一數據來看,康銘盛面對的主要問題應當是如何壓縮產能、降低固定經營成本,而非是進一步擴張規(guī)模。
對于這樣一家存在著嚴重產能過剩的公司,長方照明卻付出了9倍于賬面凈資產的估值,這合理嗎?
更加耐人尋味的是,康銘盛今年1季度的產能為1900萬支,簡單折算全年就是7600萬支的生產能力,這相比2013年的5100萬支生產能力出現了大幅提升;而同期該公司的實際生產需求僅為772.68萬支,折算全年僅為3090.72萬支,以2013年康銘盛的已有產能,足以滿足其生產需求了,又為何大肆擴張新增產能?
與此同時,作為生產型企業(yè)的康銘盛,其所擁有固定資產——機器設備的數量,直接對應并制約著該公司的產能。而從財務數據來看,該公司在今年1季度末的固定資產——機器設備原值為4397.01萬元,相比2013年末時的4493.39萬元不僅沒有增加,相反卻還出現了下降;但同期該公司的產品產能卻從每年5100萬支飆升到每年7600萬支,這符合正常的經營邏輯嗎?
這些問題都是在康銘盛經營信息中頗耐人尋味之處,然而這還并非是該公司存在的唯一疑點,該公司在購銷數據方面的問題才更加值得關注。
一、采購數據無從匹配
根據披露的康銘盛公司采購數據,其在2012年曾向長方照明采購過3532.76萬元的產品,占該公司同期全部采購總額的14.65%,那么這勢必應當對應著長方照明對康銘盛公司的銷售行為。
然而根據長方照明2012年報披露的當年前五名客戶銷售數據,盡管并未曾披露的客戶方的具體名稱,但是單從銷售金額來看,并未包含有3532.76萬元這一數據;即便我們假設康銘盛所披露的采購額是包含了增值稅的數據,那么對應的不含稅金額也應當是3019.45萬元,也同樣沒有出現在長方照明的前五名客戶銷售數據當中。
也就是說,康銘盛所認定的采購金額,與長方照明所認定的銷售金額之間,是存在差異的,而且差異金額至少高達上百萬元。那么,到底是誰在說謊?
二、主要客戶身份成疑
再來看康銘盛的銷售數據,根據審計報告披露的信息,“瑞麗市廣聚源貿易有限公司”在報告期內一直都是該公司的主要客戶,2012年、2013年和今年1季度對應的銷售額分別高達2130.47萬元、2925.58萬元和564.24萬元,分別位列第4、3、5名大客戶之位。
那么這家從康銘盛累計采購了超過半個億產品的公司,又是怎樣規(guī)模的一家公司呢?根據從全國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到的資料顯示,“瑞麗市廣聚源貿易有限公司”注冊成立于2005年,注冊資本僅為60萬元。同時根據該公司注冊在網絡上的企業(yè)信息顯示,其員工總人數僅為5-10人。
試問一家注冊資本僅為60萬元、員工尚不足10人的超小型公司,又怎么可能支撐得起來自于康銘盛超過半個億的銷售規(guī)模呢?這如何能夠不令人質疑康銘盛此筆巨額銷售交易的真實性?
對于此項收購案的后續(xù)發(fā)展,我們將繼續(xù)關注。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