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競爭下LED行業的底線與操守
摘要: LED行業的熱鬧,已然形成“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勢。各種絞盡腦汁的品牌推廣炒作,已讓經銷商和老百姓疲憊。而品牌建設是必要的,但是在沒有做好產品和服務的前提下盲目炒作,不僅得不到期望的收益,還有可能沉得更徹底。
LED行業的熱鬧,已然形成“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勢。各種絞盡腦汁的品牌推廣炒作,已讓經銷商和老百姓疲憊。而品牌建設是必要的,但是在沒有做好產品和服務的前提下盲目炒作,不僅得不到期望的收益,還有可能沉得更徹底。可以說,那么多的LED品牌,經銷商與老百姓可能搞不清楚到底誰優秀,但要指名道姓地說出幾家差的卻很容易。套用時下流行的一句話:LED雖好,做好不易,且做且珍惜!
一向熱鬧的LED行業,從來都不缺少話題。近日,有網友爆料稱,臺灣某知名封裝企業為搶占市場,不惜找托“打腫臉充胖子”:其在全國巡回召開的每周一次的經銷商訂貨會,號稱每次訂貨會上百萬的訂單都是找托“托”出來的。該網友的爆料很快在網絡上擴散開來,而網傳的如此赤裸裸、無操守的行銷手段,一時間,成了業界議論的熱點。
責任:堅持底線
當前,LED江湖雖處于弱肉強食、諸侯紛爭的“戰亂時代”,但市場規模的擴大已成必然趨勢,在大局未定的形勢下,從產品、品牌到渠道都存在無數的可能性,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戰術“攻城略地”,不打價格戰、不促銷、不打折,只做獨家代理,在產品、品牌、渠道推廣上堅持原則、堅持地線,僅此而已,這算牛嗎?
不打價格戰
LED價格大戰,一直是行業的亂象,這使得LED價格由高價變得更為親民。這對于拓展LED產業市場空間以及消費者角度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但是在這場大戰中,眾多的LED企業注定要經受殘酷考驗和廝殺,才能在混戰中獲得勝利,笑到最后。這期間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馬失前蹄,成為LED“大魚”嘴中的“小魚”,為LED產業發展壯烈成仁。價格策略從始而終運用的是全國統一售價的機制,絕不攤上“價格戰”這趟渾水,并堅信良好機制是企業長久發展的良策。
不做“托”出來的營銷
照明行業另一個亂象便是“人氣托”出現,可謂“采購團、觀摩團、巡演團、團團出現,高峰會、論壇會、技術會、會會營銷”。
業內資深人士這樣描述照明行業的“團”和“會”:一個50人的團,其中企業工作人員5人,媒體從業人員10人,各路領導嘉賓10人,各路行業探子5人,老婆孩子情人5人,閑著無事散心旅游者5人,“學習深造”者5人,潛在目標群體僅為5人,且這5人在當地市場僅是二三流類客戶。據了解,參會人員大都被安排會議講座、答謝晚宴、產品參觀等活動,大都走馬觀花,部分企業通過“人氣托”、“買家托”,如此以來,人太多、牌太雜、招太亂,一二線客戶誰有時間瞎折騰?
找“托”只是曇花一現,企業逞一時之快。即便客戶被假象蒙蔽墮入“托”的漩渦里,當他們醒悟的時候,往往換來的結果就是脫離企業,甚至與企業決裂。雖說商場如戰場,但在這戰場上,我們寧可多一位朋友也不愿意時刻增添敵人,所以不“托”出來的營銷。此外,企業考慮的是長遠發展,是客戶心悅誠服的合作,最終客戶會偏向于穩定而長久的合作關系。 在品牌運作上,區別于傳統照明的操作手法,不雇傭操盤手進行全國各地,數量頻繁的開招商、分銷大會,在行銷方式上也不以買贈、打折、鋪貨等傳統手法操作,更不采用“人氣托”、“買家托”的行為開拓市場,只是打出了行業內無人敢提的代理商政策:100天內無條件退貨;180天內增值6%換貨。這對于廠家來說是駭人聽聞的,但對于代理商來說,卻是喜聞樂見的好政策。王功杰表示:廠家與代理商能走在一起,通俗一點說都是為了利益而聚,如果企業能好好維護其利益,代理商便會愿意一直支持企業。據悉,在維護代理利益上,時刻要保持企業與代理商之間健康運作,所以絕對不麻木打折促銷、瘋狂鋪貨政策等。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