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貨陷阱”揮之不去 電商拐點在哪?
摘要: 與此同時,電商假貨、侵權、虛假交易等問題,依舊揮之不去。經歷了上市、資本市場洗禮以及阿里工商大戰之后,電商2015年能否迎來新拐點?LED照明企業在面對新興的移動支付,LED網絡市場風險又如何破解?
移動支付黑手
作為電商“孿生兄弟”,第三方支付經過10年發展也逐步深入人心,在網絡購物中,取代現金甚至銀行卡使用,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終端,各種聯網設備包括智能家居概念出現之后,移動支付使用場景更是遠遠超出了原來的網絡邊界。
經過一年多培育,滴滴快滴打車大戰、雙11電商網購節、雙12線下門店搶購,特別是2015年春節支付寶與微信紅包大戰,移動支付概念逐漸被市場催熟。
除了傳統電商購物外,線上線下各種生活服務,衣食住行等消費,也都逐步納入到網絡支付甚至移動支付概念里,兩大巨頭支付寶錢包已擁有超過2億活躍用戶,在移動支付中占據上風,微信支付則依托騰訊強大用戶資源,尤其春節紅包火爆,更是被戲言,“幾天做完了支付寶10年的活。”
但不容忽視的是,移動支付在提供便利同時,各種安全風險問題也開始凸顯出來。
支付寶的統計信息顯示,2014年其攔截和處理了95%的支付風險隱患,涉及到用戶規模就超過了700萬戶;在風險類型上,最常見的是因為身份證、銀行卡和手機驗證碼等信息泄露,導致賬戶被盜、個人欺詐,此類風險占據八成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從二維碼掃碼支付到虛擬信用卡波折,第三方和移動支付概念,似乎從來都沒有擺脫過安全的陰霾。以電商購物為例,雖然經歷10多年發展,阿里通過支付寶和阿里旺旺(旺信)建立了比較成熟的信用保障機制,但實際交易環節中,依然不斷有用戶陷入不良賣家的退款欺詐等安全陷阱中。
更為嚴峻的是,移動支付除了傳統小額購物消費,從“余額寶”開始,陸續接入各種各樣投資理財管理服務,成為財富助手,原有的竊密、盜刷、詐騙等黑色產業鏈條,也開始將黑手伸向移動支付。
“3·15”前夕,晚會主辦方透露出曝光重點涉及互聯網,“人傻、錢多、沒人管”的描述,雖然充滿調侃意味,但背后折射出的網絡安全亂象,則讓人不寒而栗,無論是作為平臺方,監管層還是消費者,除了假貨之外,還需開辟交易安全第二戰場。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