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汪稼民看來,照明設計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點在于建設方要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即投資方和設計者對此都要有正確的認識。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這個概念最初于1972年提出,我國在1995年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的基本戰略,并號召全國人民積極參與這一偉大實踐。
汪稼民是現任廣東省環境藝術設計行業協會的會長,早在1993年,他就開始關注節能與可持續發展的話題,在其設計中,無不從規劃、設計到材料等方面去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所謂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實際上是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融入設計領域,它可以應用到當今幾乎所有的設計領域,從城市規劃、建筑,到生產、工業制造。可持續發展設計思想要求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對環境、社會和經濟等——進行整體考量、分析、優化。比較不同的方案、預測對環境的影響、模擬實施過程等等。這些都必須在設計的開發階段付諸實現,才能有效的避免對環境和資源的破壞和浪費。
廣東省環境藝術設計行業協會會長 汪稼民
所以,汪稼民認為如果投資方缺乏這一種意識,就不會想到要去找一個好的設計師做一個好的設計,而好的設計必然是綠色節能、健康可持續的設計。另一方面,如果設計師本身也沒有這種意識,那也很糟糕。LED的出現是照明領域一次很大的革命,因為它綠色、節能、環保,幾乎符合可持續發展對材料的所有要求。但是,根據一項統計數據顯示,LED出現以后,照明用電量不僅沒有降低,甚至還提高了。探究其中的原因,我們發現很多設計師為了迎合某種所謂的趨勢,大量地使用LED產品,并且更多的把它用于裝飾,而這種泛濫的裝飾導致了能源的浪費。
實際上,可持續發展是一門綜合的科學,假如我們單一、甚至割裂局部地去看待或者實現它時,有可能它不僅不可持續,甚至會取得反效果,造成更大的浪費。打個比如,有一些建筑的設計,它用了很多可持續發展的技術。但是,因為它沒有站在一個整體的環境角度去統籌,或者說沒有因地制宜,那最終他做出來的東西并不可持續,甚至是相反的。所以,我們每一個設計師都應該要有綜合科學的思維和眼光去看待事物的每一部分,只有這樣才能做好每一個設計。
同樣地,照明設計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就必須把照明設計放到建筑設計這個整體大環境中去考慮。這包括材料技術的可持續,也包括藝術文化的可持續。
我們都知道,建筑的設計,空間最為重要,如果沒有好的空間,那這個建筑本身就是失敗的。而光是空間的靈魂,由此可見,照明設計在建筑空間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捌鋵崒獾脑O計,包括自然光和燈光,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蓖艏诿裾J為,照明設計不是簡單地用燈把空間環境照亮,或者用燈來作為裝飾,它應該包括對自然光、環境光和燈光的合理利用和設計,就是讓光怎樣合適地用在適合的地方,使建筑空間整體效果的實現,達到節能、環保高效的要求,最終達成可持續發展。
從這個層面上來講,一個建筑照明設計師就不僅僅是一個燈光設計師,一個合格的照明設計師的工作范圍除了燈光設計,還應該包括對自然光的設計。所以,照明設計師應該具備這樣的意識,把對自然光及環境光的設計放到自己設計很重要的一環節里面。因為一個水平不高的照明設計師有可能會浪費掉許多自然光,而一個優秀的照明設計師則懂得根據每一個建筑的屬性,所處的地域,因地制宜地做好照明的設計,對光進行極致有效的利用和設計。
當然,這里面就涉及到了建筑設計各方面的配合,首先是投資要有此意識,盡早地讓照明設計介入到項目中來,并要認識到照明設計師的作用并非室內設計師就能完全代替的。另一方面,照明設計師要盡可能地把自然光或環境光納入到具體的設計中去。
而光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是照明設計的延伸。據汪稼民介紹,他曾為一個房地產老板的新房子做設計。我們知道,當老板的人其實工作都很累,特別是心累。所以,根據業主的實際情況,設計一個現代中式的家居環境,一個既休閑又很文化品位的居家環境。
其中,在客廳和餐廳之間橫著一個樓梯,顯得特別不舒服,汪稼民巧妙地利用一塊陰沉木,配上精致的銅雕小鳥,構成扶手立柱,以一種特殊而藝術的造型削弱了樓梯固有的印象,將這個不利條件轉成空間的一個焦點。而立于其上的銅制小鳥,襯著陰沉木那種千年腐蝕的外形,給人一種歲月靜好地感覺。一般情況下,樹樁上的小鳥會是焦點,通常的做法是打亮小鳥,讓人們注意到它。但是,汪稼民反其道而行之,他把環境光處理得非常柔和,非常漂亮。人在客廳的沙發位置坐下去,看過去,只看到小鳥的剪影。這種剪影可以讓你的思緒寧靜至遠。
這種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用光,不是西方人的用光。用光不僅僅是照明或者節能,它還體現文化。一個國家最后的可持續發展其實是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的燈光要表達要承載的東西很多,其中文化這一點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