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國內電子產品生產能力低,印度市場上大部分有附加價值的LED燈都是在國外生產的;
3)相比于國際上的LED燈生產競爭者,比如中國這個LED及電子配件的全球生產樞紐來講,印度政府對LED燈的支持力度遠遠不足;
——自2010年中國政府鼓勵LED生產以來,中國的LED產量快速攀升,截止至2014年全國產量占全球產量比高達20%以上;
——鑒于中國政府的激勵政策,包括稅收優惠、免費生產土地、促進市場開拓(第十二次“五年計劃”規定國內70%的LED燈將使用國產產品)等,以致原臺灣和韓國的生產企業都搬到中國生產;
4)低產品研發和檢測能力;
5)缺乏LED生產相關技能的培訓項目和機構;
6)缺乏可利用的稀土材料資源;
7)高利率導致了高資本成本;
8)由于目前市場產品質量過低,消費者信心不足;
9)消費者對使用LED/CFL燈的好處缺乏認識,這也導致他們認為LED/CFL燈的價格過高;
10)物流基礎設施匱乏;
11)運輸成本高而效益低。
(三)O(機會)
1)將LED生產遷移到印度具有很大的發展和盈利空間。
2)中國勞動力成本的持續提升影響中國制造業的發展,人民幣的升值和盧比的貶值也進一步使得印度的生產制造業相比于中國更具成本優勢。
3)嚴格并強制執行的“節能建筑規范”(ECBC)使得印度有潛力成為一個實現自動化照明的國家。而這也要求印度將軟件技術方面的優勢運用到自動化方面。
4)印度基礎設施建設的極速提升(計劃在未來五年符合年增長率為5-7%)。
5)鼓勵生產銷售更多的環保型產品,包括其廢棄的環保處理方式。
6)創造就業機會。
7)各項政府激勵措施創造了更多LED燈需求,其中包括“JNN太陽能計劃”、“DeitY電子產品政策”、“農村電氣化”(JNN Solar Mission, DeitY Electronic Policy, Rural Electrification)等。
8)通過對碘鎢燈的限用來提升對LED/CFL燈的需求:
(四)T(威脅)
1)低質量低價的進口產品(如中國的)涌入印度市場,并與本國廠商競爭;
2)未來幾年LED產品的供過于求,可能會導致印度市場上的LED產品傾銷現象,威脅本國廠商;
3)國內廠商要對目前極具顛覆性的技術革新進行引用,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金錢;
4)國際貿易保護政策的實施對國內產品的出口造成阻礙;
5)外匯的波動造成LED生產原料價格的波動,而目前原料主要靠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