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系LED芯片大廠晶元光電由于稼動率降低、產能閑置,分別關閉在臺灣、大陸兩地的一座廠房,凍結旗下高達4分之1的MOCVD產能。晶電在臺擁有8個廠區,此次凍結的產能幅度堪稱史上最大,也是首度有廠區停產,臺灣關閉的廠區將擇機處分。
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去年九月份的大規模裁員是否是這次最大幅度減產的伏筆?晶電當時表示將重新審視全臺12家廠,裁員65人,且這次資遣對象除一線生產線人員外,還包括管理階層,屬于組織調整的精實作業。
縱然當時晶電回應裁員是為快速回應產銷變化以及客戶需求;縱然晶電表示此次減產是進行產能優化、趁機淘汰舊機臺,并將可用的機臺集中化管理,通過大動作清理戰場收斂第1季赤字。但這也并不能“掩飾”晶電在行業景氣度走低的情況下,不敵大陸廠商的擴產、低價沖擊,芯片巨頭的競爭優勢漸被削弱。
再看晶電在3月14日公布的2015年度財報,受到LED照明價格持續走跌,TV背光需求平平之下,晶電去年度稅后凈損30.18億元(新臺幣,下同,約合人民幣6億元),每股稅后凈損2.81元;去年第4季單季虧損26.59億元,年度與季度雙雙繳出虧損財報。以營益率角度來看,晶電去年本業營運轉虧,全年營損率高達13.76%,平均毛利率也巨幅滑落至0.48%。而今年亦持續衰退,晶電營收16.4億元(新臺幣,下同),月衰退24.6%,情況不容客觀。
這與晶電2014年度的亮麗財報形成鮮明對比。在產品組合調整、平均稼動率攀高之下,晶電2014年度稅后純益18.1億元新臺幣(下同,折合人民幣約3.55億元),較2013年度劇增46倍以上,創下2010年以來新高紀錄。
為與日益壯大的大陸芯片廠商三安光電抗衡,晶電在2014年并購璨圓光電,成為全球非自用產能最大的外延廠。原本預期在并購璨圓后,晶電2015年營收可望維持成長,但并購效應未能“生效”,并且,受到產業低迷、供過于求及LED持續跌價等因素影響,晶電2015年以來營收走勢疲軟,加上提列庫存跌價損失及企業結構調整費用、本業虧損擴大。
業內專家曾指出,晶電正面臨市占率流失給中國廠商、照明客戶大舉殺價、中國競爭對手容易切入關鍵專利、并購璨圓負擔等四大結構性問題,造成巨大的壓力。
傳統LED藍光芯片市場正逐步轉為大陸芯片廠商的天下,為此,晶電亦在逐步調整產業重心,切入利基市場,聚焦氮化鎵功率元件(GaN power devices)以及特殊照明市場。去年年底晶電已積極投入氮化鎵LED功率元件的開發,并計劃成立氮化鎵功率元件部門,同時晶電投注更多資源于IR LED和UV LED的市場應用領域,擴展LED相關領域市場。這一策略的轉變是否湊效,目前并沒有體現,還待時間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