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光亞展無疑是照明產業的風向標,上溯十年,它充分體現了照明產業是一個完整的變革周期,自LED固態照明進入市場以來,各種概念、各種模式、各種事件、各種人物、各種預測等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不止是照明人,也牽動著各國政府和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十年過后,品牌企業不參展了、超大型展位不見了、瞠目喧囂者也少了,2016光亞展真可謂出人意料。
1、產業格局已定
本屆光亞展最受關注和議論的當推飛利浦、歐司朗、GE以及國內一線品牌等普遍缺席,1-3號館少了許多老面孔,出現許多新面孔。
有人說本屆光亞展受到了法蘭克福展的影響,有人說是這些品牌企業不再重視展會,這些話都頗有道理,但法蘭克福展并非今年才辦,不僅國外的企業,即使遠在萬里之外,國內許多企業還是去參展,這充分說明缺席有著更深的意義。
從LED照明入市以來,企業、產品、價格、人物一年一個樣,首創者、領跑者、領導者層出不窮,“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即使是處于產業食物鏈頂端的國際巨頭和國內傳統強企,也一時失措。但近年來,LED照明產品的技術、形態、成本已然臨界,行業的未來已不可能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品牌企業不參展是在宣示行業格局已定,江湖難再演繹黑馬傳奇。
2、同質化漸去漸遠
讓處于產業鏈未端的光源燈具制造變得更簡單是固態照明技術對照明行業生態的最大沖擊,發光器件、套件、電子驅動的獨立化、標準化、模組化,使得照明產品制造成了簡單的物理組裝,制造企業實際上淪落成物流企業,只要買些標準件運進來,一根焊鐵、一把螺絲刀即可組裝成產品運出去,店面、作坊、車間、工廠都成了企業,“公模”、“套件”這兩個詞已成時代最值得紀念和反思的特征,競價成了推動行業發展的主動力,創新沒了、利潤沒了。
前幾年的光亞展,處處可見同質化產品,唯一的區分只是廠名和商標,主過道的廣告和參展商的低價宣傳隨處可見,你能分辯價格,卻分辯不出產品。如今“領跑者”跑路了,“首創者”已成公模了,可領導者的絕對主力依然是傳統強企。本屆光亞展產品類別明顯多了,專業產品多了,燈具、燈飾、智能產品多了,球泡、燈管、低價已難成喧囂之勢。
3、產品力正在回歸
自2011年開始觀光亞展,T臺走秀、人體彩繪,百人著裝大閱兵,千坪展位掛球泡,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展會內看盡熱鬧,展會外卻未見幾家繁華。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標語口號、聲光媒體只是展覽的工具,展會還是要靠產品說話,展會外靠的更是實打實的產品競爭。美女代替不了產品,展位再大必須要有內容,熱鬧只吸引看客卻留不住商家,頗有點像近年來網上流行的“見光死”,幾年來展會上的“風騷”企業,都是曇花一現。
本屆光亞展少了大展位,少了各種吵雜,企業的展臺普遍簡樸而精致,以產品布展務實求效,圍繞產品設置情景傳達信息,應用細分,產品差異化加大,各項產品指標趨于合理,瞠目取鬧者已難見蹤跡,回歸的卻是產品力。
4、變革塵埃落定
十年前固態照明是全新的技術,吸引著大量的投資和加入者,那時給這個行業帶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憧憬,五年前的光亞展尚能分辯LED照明和傳統照明的界限,那時光亞展還設有LED專館,傳統企業還在觀望,參展的人和觀展的人既興奮又迷茫,本屆光亞展已難覓傳統照明產品的蹤跡。
十年前知道LED的人想得最多的是顛覆這個行業,五年前沒做LED的人都不好意思稱照明人,本屆光亞展幾乎都是LED產品,參展者和觀展者都是LED照明人,標志著這場由LED技術引發的產業變革,技術、產品、市場都進入了成熟期。
5、產業規律難違
國內的經濟建設是在一個物質相當匱乏的基礎上奠基開始的,在一窮二白的社會經濟環境下,有生產就不愁市場銷售,有膽量就不愁沒出路,有項目就上、有想法就干,人們無意也無須遵循產業規律。隨著物質生產地不斷豐富,社會供應趨于飽和,行業競爭加劇,不尊重產業發展規律辦企業、做產品也不會有出路。
由本屆光亞展上溯十年,由固態照明技術引發的照明產業變革清晰地經歷著孵化導入、產品競爭、渠道競爭和品牌競爭幾個階段,這不難發現產業變革目前已進入最后一個階段———資本競爭期。
十年前照明產業度過了孵化期,吸引著大量的資本投資和產業逐鹿者。2008年前后開始的產品競爭期,一批專注于外貿單品出口和國內市場單品、專業細分市場,并不斷專注改進產品的企業贏取生存機會,這些企業或是成規模代工企業,或是市場單品冠軍,或是一些專業細分市場小有名氣。五年前展開的渠道競爭,一個普通的經銷商每天都要接待各種各樣的廠家,大的經銷商每天門庭若市,行業天天有精彩,各領風騷沒幾天。2013年進入真正的品牌競爭,隨著照明幾大巨頭和國內照明品牌企業的全面LED產品轉型,強勢進入市場,行業進入了一片紅海,許多前途一片光明的新晉企業開始舉步維艱。
至此,許多人明白了一個道理:產業的發展有著固有的規律和節點,在不同的節點上必須要做正確的選擇和正確的事,早了容易成先驅,遲了就沒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