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第07期“阿拉丁微談”開播。
“阿拉丁微談”由阿拉丁新媒體、新聞中心、雜志聯合開辦,針對行業熱點話題,組織業內具代表性人物,進行微信群討論交流。
主題:他們在光亞展搜挖了什么?
微談陣列(排名不分先后)
胡錫兵 物聯傳感技術 照明產品線經理
王書方 佛山市香港科大LED中心 技術副理
鄧玉倉 旭宇光電 汽車電子事業部總經理
馬少峰 前海德信達科技 COO
吳揚彬 勤捷照明 市場總監
王永昌 新創明源電子 副總經理
劉琴 歐切斯實業 市場總監
冉佳 聚優光電 產品經理
陳龍 方大智控 華南區銷售經理
吳加秀 立創檢測 銷售
光亞展上有哪些企業在推智慧城市概念產品?
智慧產品都是噱頭?
馬少峰:方大智控、信控、智聯信通。
鄧玉倉:智慧城市的推廣涉及面較廣,有很多企業從路燈作為接口。但,由于技術協議的不統一,還需要時日。
馬少峰:我預言,這些華而不實的噱頭,兩年后會回歸應用性價比。因為節能、利潤來源有三,節電最大一塊。只要光效做到130-150流明/W,而且路燈自帶后半夜半功率就可以了。成本做到3元/W 包6年就OK,這是客戶硬性需求。
主持人:無論是室外的智慧路燈,還是室內的智慧家居照明,都是構建智慧城市的單元,大方向還是會往這個趨勢走的,只是時機還不夠成熟。
鄧玉倉:是的,時機取決于技術的成熟度。
吳揚彬:我估計不出兩年,一定會廣泛深入運用。
胡錫兵:智慧照明現在不局限于單獨調光與調色溫,也不局限于燈按照場景之間的組網,而在于加入協議,這個協議必定是物聯網為基礎的。其實,飛利浦的HUE是個很不錯的產品,至少立了一個標桿,它就是照明產品參與物聯協議的一個典型案例,當然,這個有賴于物聯智能家居系統本身的成熟度以及推廣力度,如何落地還得緊密聯系智能家居行業的發展軌跡。從今年展會來看,還沒有太多的新意,我在想,如果將燈作為一個提醒標志,燈光的閃爍(或者叫呼吸更為貼切),可以將這種提醒加入到安防中去或者提示該休息了等等實用的生活應用場景等。
對去電源化看法不一?
認證是個大麻煩?
王永昌:去電源化,對一些問題避而不談,成本又是一個問題,說白了,還是散熱,耐壓問題。
鄧玉倉:去電源化會讓應用更簡單,會是趨勢。散熱可以解決,耐壓隨著基板加強也可以解決。去電源并不是沒有電源,而是光電集成在一起,使用的人更方便。IC壽命曲線比光電器件的LED要強很多。產品的技術提升總是會有的,只是越方便的產品越容易被客戶接受,所以我覺得這是趨勢。
冉佳:去電源化是一個不正確的說法,只能說去變壓器或者電感化。目前這個問題也讓不少電源公司考慮他們下一步的方向了。個人認為可以實行可控硅、藍牙、無線網路、調光。
吳加秀:去電源化的產品目前小功率的比如筒燈吸頂燈都有在應用。
陳龍:去電源化是趨勢,但是考慮壽命以及認證是個麻煩。去電源化很多高校在做這一塊,具體應用還是比較少。
吳加秀:我做認證,去電源化已經做了很多了,小功率產品,主要爬電距離做夠。去電源化整個產品高壓,外殼要5VA,燈板距離3mm。
主持人:在展會上看到哪家推出這種應用產品?
冉佳:深圳有一家,新茂科技。
我在光亞展上搜挖了什么?
什么問題最明顯?
鄧玉倉:光亞展我看到的是趨勢,從光源的角度來看結構性的創新已經完成,產品都會進行微創新。產品的性能(光效)已經不再是主要的談資,可靠性會是未來的重點。光源的光品質會有更高的需求。細分市場的定位對光源企業來說會越來越重要。針對蔬菜,肉類,特殊家具都有細分。CSP目前仍然不成熟,主要原因是CSP廠家不理解應用,這是他們需要努力的地方。光效的提升會有要求,細分色品會更吸引眼球。
胡錫兵:LED照明正在快速的完成從開始到成熟的過程,相比于其他行業來說,似乎更短,除了應用領域門檻較低的因素外,還有政府的扶持政策有關,當然這一切因素都是加速劑,也是一件好事,長期來看,終久是公平的,該淘汰沒有創新力和活力的企業,留下來那些具備創新基因能夠引領行業積極前行的企業。就目前來看,照明行業應該朝著三方面發展的,第一,通用照明領域,主要圍繞做好光,在照明設計方面有創新的,這類企業應該是有固定渠道,體量較大的;第二,細分領域,從今年光亞展上封裝企業的產品線可以看得出,植物照明、控制系統、UV光源等等,這類企業應該是善于鉆研某一方面專場技術的;第三,是智能照明,不僅僅局限于燈本身的控制光與色,而是燈加入物聯的場景中,去參與某一角色的聯動。
冉佳:光亞展我看到的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拿不出手的產品成為很多廠家的通病。
陳龍:提升燈具光效與穩定性是一大趨勢,華普已經推出160lm/W路燈。品質跟差異化是未來生存之道。展會的一個問題就是同質化太明顯,最后只能拼價格,結果大家都拼死了,好產品拼價格就會沒有服務跟質量保證,但供應商不這么看。
鄧玉倉:華普永明的光效做得很好,通用照明會拼光效和價格,因為合同能源管理的銷售模式決定了。
主持人:華普永明那款產品可謂一炮打紅,在展會上大家都紛紛議論。
吳加秀:DLC4.0對燈具的光效大幅提升,120lm/W才算最底線。我覺得接下來工程燈會紛紛奔著高光效去啊,對光源要求也越高,光源也已經面臨壽命改善。現在拼速度,先下手為強。路燈,工礦燈等工程燈呈現增長趨勢。
王永昌:好產品去了國外,人家反過來打壓你。
王書方:就我個人不懂電源,但是看形式我覺得簡單、體積小,可以和貼片一起做成品。在中小功率應用有前途,像球泡燈、燈絲燈、射燈、筒燈。燈絲燈,我個人也比較喜歡的一款產品,主要做燈飾,而非照明,很多餐廳商鋪裝飾效果是首要,照明是其次。家用可以營造點氛圍。智能產品,我覺得一是看性價比,二是看可靠性,三是便利性。像我買了幾個三段調光燈,每開關一次調一次光,需要多次按,我覺得使用并不方便。這次光亞展上的CSP不怎么顯眼。
劉琴:從光亞展可以看出,大家對智能照明的發展方向還不明確,但這肯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個人認為這是今年光亞展大家認為創新產品不太多的原因之一。
掃碼查看阿拉丁微學院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