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成熟的自動化方案進行適度的推廣復制,從而加強了成本控制,為公司整體毛利率的提升作出了貢獻。
“自動化對降低用工風險、提高效率、提升品質都有幫助,也是一個制造企業的核心生產力。”陽光照明總經理官勇表示,對照明企業來說,自動化生產線無論是對于生產者還是使用者,對人才、工藝都有很高的需求,此外,也更需要產品設計定型,技術前瞻性。
上半年,國家工信部公布了“2016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名單。立達信光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申報的《LED照明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成功入圍,成為2016年照明行業唯一入圍的企業。
立達信作為一個目前國內LED照明單品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目前LED燈泡的自動化流水線有40條,筒燈的自動化生產線有兩條,燈管自動化生產線有兩條。
對于自動化設備制造企業來說,下游需求的變化,既體現在對設備價格的接受度在上升,另一方面則體現在設備企業仍在不斷進行技術升級。
中為光電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們已研發出兩款自動化生產線,一是之前的球泡燈,二是現在的LED直管管(有塑料和玻璃兩種材質)。”
目前,國內LED照明產品出口前十企業,如立達信、陽光照明等其中有7家企業正在使用中為光電的LED燈具智能生產線。
對于未來公司是否會增加其他燈具品類的自動化線研發,中為光電透露,“主要看市場反饋(下游照明企業的需求),再布局。”
中小企業該何去何從
毋庸置疑,身處“大者恒大,強者恒強”的產業大背景下,各類燈具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普遍集中于大型規模企業手中,企業間的市場競爭將回歸理性,而對于中小規模的企業來說,則將面臨成本與需求的雙向壓力。
對于設備生產商,必須通過提升自身的技術儲備,時刻準備好應對市場的千變萬化,據業內人士表明,“為了生存,要么擁有雄厚的資本,要么擁有獨特的技術,否則會被淘汰。”
“大企業原材料采購量大,會有一定的談判籌碼。小企業沒有機會談,我們說漲多少就漲多少,否則,我們不會再供貨。這樣一來,下游的小企業成本將會提高,肯定難以生存,會加速并購,整合,洗牌。”一位LED原材料廠商負責人表示。
事實上,漲價會造成新一輪洗牌,沒有品牌優勢,沒有購買力的中小規模企業很難生存。
LED行業雖然還是有好的發展機會,但企業自身的轉型也必須加快,否則會面對很多困難重重。“沒有規模優勢的企業,價格也沒有優勢,訂單自然會驟降,因為漲價并不會讓市場需求增多。”相關人士提到。
競爭到最后,LED通用照明市場一定會形成寡頭格局,就是幾家大企業玩。那么,中小企業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晶科電子總裁肖國偉博士表示:“將來的LED照明市場,重點是在于更好的發揮LED照明中本身具有的優勢和特長。這種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在規模品牌企業集中精力搶占替換市場份額時,中小企業需要利用這個窗口期,盡快調整產品和市場定位策略,找準自己的細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