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幫助企業實現“術業專攻”
視貝科技董事長魏祖理
隨著自動化生產設備越來越完善,智能制造、機械手或機器人必然逐漸取代人工操作,企業也將朝著規模化、自動化、設計工藝標準化的方向發展。所以,我認為,智能制造是照明企業生產制造的發展方向。
照明行業目前能夠實現智能制造的產品以A60球泡燈為主,算是處于較為初級的階段。同時,智能制造或會使照明企業產品生產變得更加專一,如球泡燈會集中在部分廠家生產,而燈具類個性化的產品生產會集中由另一部分廠家生產,實現“術業專攻”。
目前,視貝科技的智能制造最初是在球泡燈生產中實現的,產品的一致性和穩定性得到了大幅提升。未來,視貝科技希望筒燈、集成光源等燈具類產品也能夠實現“智能制造”。
另外,我認為,企業要做好智能制造,應結合企業自身的產品線而定,明確企業自身的產品定位、產品類別,從而引進適合企業發展需要的智能機械化設備,實現自己企業的智能制造。
延伸閱讀
它們有關“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與《中國制造2025》
此前,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要求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要求:1、研究制定智能制造發展戰略;2、加快發展智能制造裝備和產品;3、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4、深化互聯網在制造領域的應用;5、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
其中,“智能制造工程”明確,到2020年,制造業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業重點領域全面實現智能化,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5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智能制造”與“工業4.0”
“工業4.0”強調“智能制造”,在生產要素高度靈活配置條件下大規模生產高度個性化產品,數字技術在其中至關重要,物聯網、數據網將成為未來工業的基礎。與前三次工業革命相比,“工業4.0”更好地利用互聯網來激活傳統工業,使得工廠設備實現三大功能:降低制造業對勞動力的依賴;較大程度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將流通成本降到了最低。
“智能制造”與“供給側改革”
當前,我國諸多行業面臨結構性產能過剩等問題,迫切需要通過供給側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加快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提升。
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發展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培育推廣新型智能制造模式等都是未來中國制造發展的方向,智能制造體現了供給側改革的要求,亦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方向。
“智能制造”與“工匠精神”
進入智能制造時代,企業在產品上的競爭,已經從過去的價格、數量、質量競爭發展到個性化定制和智能控制的競爭,中國制造要繼續保持國際競爭力,急需注入“工匠精神”。
“智能制造”與“工業機器人”
“工匠精神”要求企業家和生產人員保持注重創新精神的同時,更幫助中國智能制造培育一批具有職業精神、精益求精的高素質工人,在智能制造時代創造出更高品質、更具競爭力的產品。
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勞動成本的不斷上升,傳統制造企業向智能制造企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而智能制造的良好前景推動制造業需求工業機器人的快速增長。畢竟作為未來智能制造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裝備工具,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和普及,將成為企業轉型智能制造較為理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