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受抵觸?
美國、德國、澳大利亞這些國家越來越多的保守聲音凸顯出對中國投資者的憂慮。德國主要擔心德國的技術隨著德國企業被并購而流失。路透報道稱,中資投資者進行的并購交易,促使德國政府考慮是否需要更多作為,來保護關鍵技術。
早前,中國家電巨頭美的集團以45億歐元收購了德國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庫卡集團。中國三安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也表示,已就可能的收購或合作與德國照明企業歐司朗接觸。
雖然目前庫卡并購案已經接近完成,但收購之初持續受到部分德國官員的阻礙。德國經濟部長Sigmar Gabriel當時公開呼吁歐洲設立安全條款以阻止外商收購這類擁有戰略性技術的企業。
據新華社,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此前在回應德國類似“威脅論”時曾表示,“這些所謂的‘擔憂’‘威脅論’根本就站不住腳。部分中企海外并購的確開始走向中高端,并涉及到一些技術層面的并購,但這些并購涉及的更多只是一些對我們而言相對先進的技術,而完全沒有涉及到德國的關鍵、核心技術。其實,真正涉及安全、核心利益的技術德國本身已早有限制,也是買不來的,自然也就談不上威脅他們的核心工業利益。”
川普上臺,海外并購審核更嚴格?
對于一再阻擾收購愛思強,外界認為,美國的阻攔表明了這樣一個跡象:西方國家對中國企業收購新型科技公司心存顧慮。之前美國當局還阻止了飛利浦(Philips Electronics)PHG.AS向亞洲買家出售其美國照明業務。
“(美國總統當選人)特朗普執政后,美國外資審議委員會(CFIUS)的用場或許會比以前更廣泛,這可能會影響到中國的海外并購交易,”律師事務所Hengeler Mueller側重并購交易的合伙人Hans-Joerg Ziegenhain表示。
事實上,早在11月16日,美國國會下屬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USCC)公布了向國會提交的2016年年度報告。報告中向國會建議,禁止中國國營企業收購美國公司資產或是獲得美國公司的有效控制權。報告稱,中國國有企業或利用收購獲得的技術惠及中國的國家利益,損害美國的國家安全,建議授權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禁止中國國企收購、或以其他方式獲得對美國企業的有效控制權。
援引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紐約城市技術學院講師Pengfei Li在《中外管理雜志》中發表的《美國新總統上臺,中國企業如何適應》一文中指出: 川普的“把制造業搬回美國”這一收緊的投資政策,顯然會影響中國企業在美國的進一步擴張。并購和直接投資都將會受到更嚴格的審核。中國企業,尤其是崛起中的中國科技企業,借美國市場來深化其全球化的戰略顯然會遭遇美國“反全球化”新政的滑鐵盧。新政府將制定新的海外并購法令,也很可能成為現實。
他表示:對川普“反全球化”的新政沒必要進行過度解讀。我們仍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川普的“反全球化”言論以及美國很可能實施的“反全球化”新政,并不能代表“反全球化”的到來。甚至就算是美國領導的單極化世界格局的終結也不能預示著全球化的終結。只是,全球化的游戲規則要變了。而中國和中國企業,很可能成為新的全球化形勢下的規則制定者,并且是在美國“自愿”放棄領導權的前提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