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IR LED
IR LED即紅外LED,是一種將電能轉換為光能的近紅外發光器件,它具有體積小、功耗低、指向性好等一系列優點。
根據IR LED芯片的特性,不同波長的紅外LED產品可應用到不同的領域,如:遙控器、醫療器具、空間光通信、紅外照明、固體鐳射器的泵浦源、高速路的自動刷卡系統、攝像頭、監控、樓宇對講、防盜報警等。隨著大功率紅外線開發應用加速,IR LED廠商的研發重點傾向也從遙控器、滑鼠、通訊等附加價值較低的應用市場,轉向手機、車用、安控產品紅外線監視、紅外醫療等高附加價值市場應用。
在藍光LED陷入紅海競爭時,國內芯片企業紛紛轉型。此時,市場持續升溫的IR LED越來越受到關注,并成為轉型主要目標市場之一。預估至2020年IR LED產值(不含傳感器)將達7.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7.11億元),年復合成長率達24%,成為LED廠商的新藍海。
據有關數據顯示,2014年紅外線LED應用于安全監控的市場規模為9400萬美元,2015年已增長至1.2億美元。然而,由于LED廠商激烈的價格競爭,加上有越來越多廠商開始透過縮小晶片尺寸及改變封裝形式以降低成本,使得2016年紅外線LED于安防監控應用的產值微幅成長。
6、UV LED
UV LED即紫外LED,是單波長的不可見光。紫外LED在醫療、殺菌、印刷、照明、數據存儲、以及保密通信等方面都有重大應用價值。
按紫外線的生物效應,可將紫外線按波長從高到低劃分為以下四個波段:
UV-A(400-315nm):也稱為黑光,波長最長,能量最低,占有自然界紫外光的最大份額。能引起皮膚的色素沉淀產生黑斑,故又稱致黑斑紫外線;
UV-B(315-280nm):是自然界紫外光中最具破壞性的部分,會導致皮膚曬傷,產生紅斑,部分可被大氣臭氧層吸收,又稱致紅斑紫外線;
UV-C(280-200nm):全部被大氣層吸收,通常只能用人造光源生成。多用于殺菌消毒。
真空紫外線(200-100nm):無法進入大氣層,存在于太空中。
據了解,紫外 LED 的發展主流為UV-A LED與UV-C LED,其中UV-A LED多聚焦于光固化市場應用。數據顯示,2016年由于紫外光LED產品積極導入光固化、殺菌與凈化市場等各項應用,預估產值將成長至 1.66 億美元。在UV-A LED市場激烈殺價競爭下,整體紫外線LED 市場產值已連續兩年持平于 1.22 億美元。
另外,由于UV-C可應用在食物保鮮、空氣凈化、水凈化等市場,潛在需求驚人。然而UV-C LED產品技術門檻相當高,不論在磊晶、晶片技術、封裝與市場接受程度等都面臨諸多挑戰。在技術持續進展下, 預估2016 年UV-C LED殺菌與凈化應用的市場產值達 2800 萬美元,2021年將達2.57億美元,年復合成長率高達56%。事實上,現階段主要UV-C LED廠為美國、日本、韓國廠商,預計包括日亞化學與中國臺灣地區LED廠商都在今年第四季陸續推出UV-C LED產品,以加速UV-C LED技術進展。在國內LED企業中,以鴻利智匯、國星光電為代表的中游封裝公司都計劃也相繼推出了各自的深紫外LED產品。
7、Micro LED
Micro LED技術,即LED微縮化和矩陣化技術。指的是在一個芯片上集成的高密度微小尺寸的LED陣列,如LED顯示屏每一個像素可定址、單獨驅動點亮,可看成是戶外LED顯示屏的微縮版,將像素點距離從毫米級降低至微米級,結構是微型化LED陣列,也就是將LED結構設計進行薄膜化、微小化與陣列化,使其體積約為目前主流LED大小的1%。
Micro LED與LCD、OLED的比較

Micro LED display是底層用正常的CMOS集成電路制造工藝制成LED顯示驅動電路,然后再用MOCVD機在集成電路制作LED陣列,從而實現微型顯示屏,也就是所說的LED顯示屏的縮小版。
Micro LED尺寸通常在100μm以下,目前業界水平大約10μm,未來長期目標是3μm以下。它具有高亮度、低功耗、體積較小、超高分辨率與色彩飽和度等特點,主要應用于智能穿戴設備、頭戴式顯示器、抬頭顯示器、數碼看板、TV等。
Micro LED 應用于小間距顯示屏產品優勢明顯,隨著點間距微縮,傳統 LED 封裝成本占整體顯示屏模塊比重將大幅上揚。Micro LED技術無須封裝支架與金屬打線,可降低傳統SMD LED 封裝成本。
全球的LED廠商雖相繼啟動Micro LED開發計劃,但由于仍有瓶頸亟需克服,因此業界普遍認為Micro LED要進入商業化量產,可能還需要5~10年時間。雖然距離量產化還需有段時間,但Micro LED成為產業熱點已是不爭的事實,業界認為,只要在巨量轉移的良率與精確度有所克服,在小尺寸應用上指日可待。一旦Micro LED商用化,估計會消耗全球LED現有產能的五成。
主要廠家布局Micro LED現況

Micro LED供應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