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溫州是當時國內最大的燈飾集散地,古鎮人要到溫州進行燈飾銷售和配件采購。后來,時為全球最大燈具生產基地的臺灣,因產業轉型不得不把工廠搬到大陸,并最終選擇了古鎮。
先進的技術、專業的人才、充裕的資金,給古鎮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溫州半數廠商也一夜之間搬來了古鎮。那時,古鎮第一代做燈人憑借膽識與勤奮“提燈走天涯”,把古鎮的燈飾賣到了全國,把各地經銷商吸引到了古鎮進貨,他們以實際行動打響了第一槍并用汗水贏得了那場渠道戰爭。
緊缺經濟時期,古鎮燈飾企業在產業基地坐享燈都發展紅利,只要有產品就不愁賣不出去,做燈就不怕賺不到錢。持續十多年的這種閉著眼睛躺著賺錢的“坐商模式”,使得絕大多數燈飾企業始終無法突破自身渠道瓶頸,面對漸成割據之勢的燈飾經銷商,合作中往往處于弱勢。
近年來,經濟進入“新常態”,消費環境和消費群體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燈飾產業的轉型升級,企業落入了產能過剩、競爭慘烈的市場環境。由于燈飾品類眾多、魚龍混雜,經銷商很難判斷,到底哪家產品比較好、哪家品牌比較有前途。面對全國十多萬的經銷商,燈飾企業也無所適從,做渠道首先要付出高昂的業務人員費用和營銷成本,甚至要為此進行“戰略性虧損”。對于燈飾企業來說很糾結:不做渠道是等死,做渠道是找死。
早在2005年,我們就針對燈飾企業開拓渠道成本過高問題,推出了《采購指南》雜志和地方版渠道報紙,前者是通過去除新聞版面降低成本,后者則是通過各省分刊降低成本。2015年,我們又在沈陽、海南試點地方區域性采購指南雜志,雖說運營情況良好,都有盈利,但距離我們要幫助燈飾企業開拓渠道的初衷相差甚遠。
于是,2017年3月春季燈博會上,我們啟動了古鎮燈飾MALL項目,通過對廠商進行精準匹配,以單品類單品牌單系列產品三天時間就完成了將近300個渠道網點的開拓!我們將進一步釋放古鎮燈飾報的大數據和古鎮燈飾MALL優質燈飾渠道經銷商資源,幫助亮點獎各品類十大品牌完成渠道擊穿的目標。
同時,通過對企業品牌的深入調研,把每個品類前50名的優質企業品牌的設計優勢、制造優勢、品牌內涵解讀出來,精準送達到經營該品類的經銷商。并且,我們在十多萬經銷商數據庫中分別提取經營水晶燈、美式燈、歐式燈、中式燈、現代燈、照明光源、電工開關的主流經銷商,然后以分品類的雜志進行精準覆蓋。
燈飾企業通過組建業務團隊,以高昂的營銷成本開拓渠道難以奏效,甚至連盈虧平衡都不能實現。采取合縱之法,與行業各個品類前50名的優質企業聯合起來,以共享經濟模式通過古鎮燈飾報15年來積累沉淀的大數據和優質經銷商資源,一舉打贏這場渠道戰爭,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