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國際照明展期間,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常志剛教授在2017年阿拉丁論壇-整合未來論壇上作了題為“數字化場所營造”的演講。建筑是如何推動交流進步的?數字化場所營造又將給城市帶來什么變化?筆者整理了常志剛教授的演講稿,我們一起從中找答案。
人類開始城市化以來,科技、文化、社會財富等創造的速度比以前呈爆發式的增長。城市之所以能帶來這樣大的進步是因為它帶來了最大化的交流。在城市,不同職業、不同分工的人都可以聚在一起交流。
19世紀末的巴黎左岸,集中了全世界的科技文化。這里沿岸有很多咖啡廳,定期會有科學家、藝術家、哲學家,甚至還有一些工匠在此做交流,這些交流碰撞出整個科學的進步。交流對于人類的發展非常重要,交流、頭腦風暴這件事情決定了文明的發展。
建筑推動交流發展
建筑在城市的交流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它不是簡簡單單的房子,它帶來了交流,交流帶來了頭腦風暴,頭腦風暴帶來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從古代2000年前到現在,建筑師是如何通過建筑的空間來推動交流的進步的呢?
開始的教堂,把所有的東西、人都放在一起,這就是交流,這個時候衡量建筑的標準是跨度和高度。這種趨勢一直發展到19世紀巴黎世博會,當時法國的展品是一個裝飛機的大型空間,跨度150米。到19世紀末為止建筑追求的是做得大以促進交流。
20世紀初發生了變化, 1923年世博會的德國館開啟了整個人類新的交流模式,建筑不是越大越好,而是需要在里面不停地運動。雖然是有限的空間里,但是人在不停地走,這個空間叫流動空間,它給人們造成的一個無限的,人可以走來走去,在運動中實現人和人交往的機會,它改變了人和人交流的模式。
一九五幾年的時候,原來是水平向的一層之間的交流,變成要垂直向,這個過程是從平面到立體到運動的各種各樣的交流。建筑的核心是促進人的交流,而交流帶來了人類文明的跨越式發展。隨后,互聯網、數字化出現,建筑上的交流已經做到極致,人類對于建筑空間的要求沒那么強烈了,這時候建筑開始衰落。
新的交流方式 促使文明再次進步
2012年上海世博會的寶馬館,用虛擬空間和物理空間結合的方法,開始探求新的交流方式,建筑不僅僅是物理的東西,還有虛擬的。
在虛擬的交流時代,物理的空間和虛擬的空間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交流方式,這種新的交流方式才是兩者結合真正的核心和本質,而不僅僅是夜景照明的提升或者改變方式。這種交流方式意味著城市要發生變化了。過去城市都是物理空間,物理的標志物,實體的存在,城市空間發生變化了,這個時候又到了一個節點,建筑在不同的節點上,不同的發展有不同的節點。又是一個節點出現了,這時建筑和城市將會發生新的變化。這種變化絕對不是在照明領域,它是生活方式的改變,或者是城市存在模式的改變,又或者是文明再一次進步的表現。
我們國家,媒體建筑是從照明這件事情開始的,2000年的柏林。當時一幫藝術家玩公共藝術,在辦公樓非常規則的每個窗戶后面放一個熒光管,每個窗口后站一個人,在中控室拿著手機接收外面人的短信,發短信告訴各個窗口的人是關還是開,是調亮還是調暗,在城市尺度上看到它變成一個像素,每個窗口變成一個像素,變成各種各樣的圖形。這件事開始于公共藝術。公共藝術的核心是公共的參與性,是激發人的活動,激發人新的行為模式。這里引出一個概念叫場所,場所就是人們愿意在里面活動,到那里面才感覺到自我,或者引發一些行為和一些重要的活動,那里面有著記憶。衡量一個城市好壞并不是取決于它有多少個標志性建筑,而在于它有多少個場所。場所包括了物理環境、活動和意義。
數字化場所營造 賦予場所新意義
數字化場所營造就是數字媒體、數字技術,加上一些數字感官互動和事件,也可以是場地、數字化事件加上精神意義。要在物理空間上賦予場所新的意義和新的故事,要打造新的場所。不再是換地磚等基本的物理存在,而是用數字化的手段、照明的手段、LED的手段、控制的手段、感應的手段去營造一切,目的是活動世界,激發人們的行為,這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這是要物理空間跟虛擬空間結合以后形成新的場所,形成城市新的交流模式,形成城市新的文明的財富的增長的趨勢和發動機。
現在是一個大數據的時代,環境、數據、藝術、城市大屏幕會有很多的交集,在這個交集里可以產生媒體建筑、城市間的連接,也可以產生公共藝術,但核心是一定要有事,所有這些東西必須要形成一個事件,要形成一種活動,形成活動的精神意義,讓大家能夠在這里面感受到精神的追求。無論是什么樣的手段,最后都離不開這樣的事情,否則的話場所就沒有存在,沒有場所就沒有交流,沒有交流就沒有城市的進步。
媒體建筑這個事情是一個關乎未來城市發展,未來城市文明增長的一個重要推手,而不僅僅是一個照明的手段,以這樣的一個高度,我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