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代生活的一代人,來自工作和學習緊張的時間安排正在破壞自古以來的自然生活作息。而現在更多的研究開始面向生理節律周期,更多的照明設計師開始追求哪種照明系統更加的適合人類自身。
背景
LED作為一種易于調節控制的光源,在自身優勢上就更加適合生理節律周期的照明需求。但是LED在這方面的作用有利有弊。利在于藍光光源更加適合耦合白光,而且在清晨的教室中,藍光更能讓學生集中精力。但是藍光同樣也會使人在夜晚也保持清醒,甚至會提升嚴重的生理疾病的發病概率,比如癌癥、糖尿病,這是我們并不想看到的。相反,黃色和紅色的光線更加能使人放松。
目前對于藍光的研究早已更加的深入,從對于人體的影響來看,藍光能夠模擬大腦的主生物鐘,因為藍光能夠刺激人體在視網膜的非視覺感光細胞附近釋放一種黑視蛋白(melanopsin)的神經節細胞蛋白,而且藍光會抑制褪黑素(melatonin)的產生。一般褪黑素都是促進睡眠,改善睡眠質量。
另一方面,不管是叫做以人為本的照明還是叫做生理節律周期照明都已經在這個方面有了巨大的突破。在今年10月,三位美國的科學家因為解釋人體生物鐘是如何工作的而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對于生理節律周期來說,其實照明并不是唯一的影響因子。熱傳導、環境溫度、室外運動、飲食習慣都會在這里起到一定的影響。但是照明在這些眾多的影響因子里是最為基本的一環。一些生理科學家認為照明能夠影響人們的健康、情緒、能量,以及其他物質。
光譜的影響
對于一般概念中的生理節律照明,設計師可能會重視兩個要點,一、藍光的模擬、幫助集中的功能,二、黃光能夠使人放松的特性。同時,他們也會關注相對色溫,比如采用5000K-6000K的冷色光線模擬早晨、采用2700K的暖黃光在休息場所使人放松。
但是這種單純看色溫的方式仍然存在問題,來自于Benya Burnett照明設計公司的顧問Deborah Burnett認為,盡管不同的色溫的確與不同的生理反應有關,但是并不能說明直接關系。同時,他認為光譜的能量分布才是對于人眼以及皮膚直接產生反應的因素。
因為相對色溫只是物體的開爾文溫度,如果用光譜儀檢測相同色溫的燈泡,其結果也是均不相同的,這導致了相同色溫的條件下也會有不同的光譜分布。因此為了研究光線對于人體的影響就應該從光譜的角度來分析。
但是光譜的分析工作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情,想找到正確合理的光譜能量分布并不容易。在這些影響因子中,我們需要考慮年齡、性別、體重、健康狀況、代謝情況、經緯度位置、房屋朝向、日出日落的時間,甚至地球的曲度。
夜間藍光的影響
來自哈佛醫學院的Martin Moore-Ede教授23年來一直致力于生理節律的研究,他首次發現了人體腦部的時鐘控制物質-視交叉上核(SCN)。SCN能夠調節控制睡眠起居、體溫、激素等物質的產生,而Moore-Ede 教授也了解到光線刺激視網膜的非視覺感光細胞會相當于模擬SCN的功能。
來自數千份的研究數據表明,對于乳腺癌和糖尿病,夜間的藍光會分別增加的65%和37%發病概率,同時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也會增加。因為夜間的藍光會造成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現象,而這種現象會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諸多疾病。
因此,現在的生理節律照明工程很多的方法是采用紫光來模擬藍光的一些模擬效應但又去掉藍光本身的危害。
Moore-Ede教授認為,只關注色溫并不是一個正確的思路,事實上光譜的分布更加的重要,不同光譜能夠產生對人體有益的影響,也會對人體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