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照明市場方興未艾,到2020年,將經歷兩座大山的壓榨。一是市場的劇烈洗牌,洗掉產能滯后、資本實力不強、創新能力不夠的企業;二是國家精裝房政策的實施,眾多生產企業難以適應,前路被堵,戚戚然退出序列,火災報警系統總承包商一家獨攬,勝出10家企業即可滿足全國市場所需。
應急照明是我國公共安全屏障
應急照明是現代公共建筑及工業建筑的重要安全設施,它同人身安全和建筑物安全緊密相關。當建筑物發生火災或其它災難,電源中斷時,應急照明對人員疏散、消防救援工作,對重要的生產、工作的繼續運行或必要的操作處置,都有重要的作用。
● 我國關于消防方面的規定,最早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條例》,
1984年5月11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批準,1984年5月13日國務院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條例》并實施,于1998年9月1日廢止。
●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已由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于2008年10月28日修訂通過,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 修訂版消防法出臺后,各地因地制宜先后出臺了相應的規定、辦法及條例。如浙江省2013年7月1日頒布實施的《浙江省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規定》;上海2017年9月1日實施的《上海市住宅物業消防安全管理辦法》。
產品身份認證 提高準入門檻
從2008年1月1日起,消防機構利用消防產品跟蹤管理系統開展消防產品監督管理工作,建立監督檢查機制,將消防產品身份證管理制度納入到建審、驗收和監督檢查等各項消防執法工作中,對開始實行消防產品身份證管理制度的三類產品,實行消防監督檢查。 這一制度的實施,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市場的健康發展。
國家質檢總局、公安部、國家認監委聯合發布了自2015年9月1日起,凡列入強制性產品認證目錄內的消防產品,未獲得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和未標注強制性產品認證標志的,一律不得出廠、銷售、進口或者在其他經營活動中使用。
國家逐步將消防產品納入了3C產品強制性認證,強化國內消防生產企業產品強制性認證市場準入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國內消防企業的消防產品生產能力、維修質量保證能力和市場準入能力。
生產企業高度集中珠三角
據行業權威人士提供,其檢索國家消防產品信息網披露信息發現,我國2008年前,登記注冊的應急照明廠家不過40家,2016年達242家,2017年披露數字一路看漲,上升到300余家。進一步檢索發現,300余家生產企業分散于全國各地,最為集中的當數江門、中山、佛山三地,配套企業相應集聚于三地周邊。
相關信息表明,中國的應急照明產業正處在蓬勃發展時期,一方面不斷有企業退出,另一方面又有前赴后繼的企業殺進陣營,構成新的競爭態勢。
■ 2007年到2017年間,應急照明行業的產業規模起碼翻了十番。
■ 2007年到2011年,是行業的中速發展期;
■ 2011年到2016年,是行業的高速發展期。
■ 進入2017年,增長速度放緩了下來。
全國300余家生產企業數量中,其中一部分是由企業多品牌戰略構成。同一投資人,投資多家企業,注冊多個品牌,獲取多張消防產品身份證現象比比皆是。企業的做法在于消防身份證的不確定性。
生產銷售過程中,外部制約因素多,內部環節雜,任一小小的疏忽,都有可能釀成消防監管部門的嚴厲制裁,消防身份證停牌一度成為各家企業的緊箍咒。停證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不下五十萬元。所以多數廠家有備無患,注冊了多個廠家,多個品牌,多套認證,以備不時之需。規范型企業不在此列。
市場監管手段日趨嚴格 前路憂喜參半
今年以來,國檢制度化深入企業或工程現場不定期不定時突擊抽查,繞開了當地質檢部門管理真空,異地送檢,其嚴控手段令絕大多數應急照明生產企業如履薄冰。
國檢之下不乏省檢市檢各個環節。國檢為國家質監總局指派異地質檢機構進入企業抽樣檢查,異地送檢;除此之外,企業和建筑工程還要接受來自于國家消防電子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飛行檢查。此類檢查歸納為行業檢查,突擊工廠抽檢待出廠產品與送檢產品的一致性,飛檢的嚴格程度高于國檢,每年年底突擊檢查。國檢則不定期不定時隨機抽檢;省檢市檢每年一次。
無論哪一級抽檢或例行檢查,一旦檢驗不合格,企業將面臨停證的風險,一旦停證,企業無條件停止生產和銷售,接受處罰和整改,停產時間跨度半年左右。

敏華電器生產車間
近年來,我國大力建設智慧城市,應急照明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也遭遇致命的抉擇。2020年后,我國精裝房政策全面實施,未來的市場將由消防火災報警系統總承包商一統天下,原有的開放的應急照明市場總承包商一口蠶食。
現有的應急照明企業面臨兩條路可走:
要么反抄火災報警系統提供商后路,一躍成為總承包商;
要么成為其供應商或被對方收購兼并,此外似乎無路可走。
深入走訪企業 了解一手行業資訊
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記者前后歷時一月有余,相繼走訪了敏華、勞士、東君、盛世名門、振輝、安爾頓、左向、施諾德、海雷德等應急照明生產企業,就當前行業內外較為關注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一段時期的走向及趨勢,深入企業內部調查采訪,獲取相關信息,所見所聞一一呈現報端,供行業人士解讀剖析,提出觀察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