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國初步形成了包括LED外延片的生產、LED芯片的制備、LED芯片的封裝以及LED產品應用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其中,隨著LED滲透率提升,LED下游應用市場越來越廣闊。
據高工產研LED研究所(GGII)調研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LED下游應用領域市場規模為3697億元,同比增長15.71%,增幅與2015年相當。其中顯示屏、背光、照明及其他應用板塊分別占比12%、11%、66%以及11%。GGII預計,2017年中國LED下游應用產值將達4451億元,增長幅度為20.4%。
(數據來源:高工產研LED研究所)
照明作為規模最為龐大的LED應用之一,近年表現得異常活躍。單從LED照明產品形態來看,LED燈具種類早已令人眼花繚亂,而燈具結構也在演變過程中發生較為直觀的變化。
LED燈具形態結構演變之路
由于LED具有節能、環保等先天性優勢,被廣泛應用于各類燈具。LED燈具經歷數年的發展,產品形態日益多樣化,功率日趨多元化。
然而,在產品價格下滑,成本上漲的局勢下,產品利潤空間銳減。在此形勢,燈具廠家在原材料選擇以及產品方案上下功夫。隨著方案的簡單化,燈具結構也發生明顯變化。
以LED球泡燈為例,過去一個球泡燈分為燈罩、LED光源、散熱器、電源、底座以及螺口等部分組成,而且此結構維持了較長一段時間。

不過,由于球泡燈價格近些年出現斷崖式下跌,廠商難以承受成本之重。因而,各式新方案應運而生。其中,線性方案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球泡燈的形態結構。此前的球泡燈中獨立的電源部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線性IC電路與LED光源的集成形態。

如今,在LED照明行業產品更新換代太快,一個產品一兩年不更新一下外觀、材料,就會被對手超越。這直接導致LED產品標準化程度不夠高,LED下游制造類廠家自動化生產程度普遍偏低。
國內照明行業低端制造急需求變
目前,國內制造業仍以勞動密集型的低端制造為主,附加值相對較低,人均制造業產出低于發達國家;從出口產品類別來看,2014 年中國大陸地區高端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出口額僅占 42%,低于 美國、德國、日本和英國的 58%、53%、55%和 58%。
長期來看,人口老齡化必將導致人力成本的提升,進而削弱國內制造業的成本競爭力優勢,加之印度、泰國、越南等 國具備更低的人力成本,國內制造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各國制造業競爭力驅動因素
縱觀整個LED照明制造業,現階段最大的壓力已演變為如何提升效率,降低人員管理。為此,自2013下半年起,有些中國大陸組裝大廠開始導入自動化生產線,能使組裝成本下降五成。
三雄極光副董事長林巖認為,產線自動化改造將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機械化、二是智能化。單純從解決機械化來講,能夠提升效率、節省人工成本;智能化是提升一個等級,可以通過智能化使制造過程更降低成本,但這個過程不能僅僅依靠設備企業,只有照明生產企業積極參與、配合才能實現最優化的解決方案。
通過采用自動化產線,照明生產企業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首先,可以提升生產效率,確保品質;另外,能夠切切實實降低人工成本。在照明行業,木林森、三雄極光、元暉光電等LED照明實力企業紛紛投入LED自動化生產線,從根本上提高生產效率,幾秒鐘就能生產出優質的LED產品,為企業帶來了更多的效益。
以炫碩智造的LED球泡燈自動化生產線為例,一只燈泡如果人工生產,其生產成本大約為0.5元-0.6元,而采用自動化設備生產只需0.1元-0.15元。如此一來,一只燈泡節省生產成本0.4元,按自動化設備1500只球泡燈的時產量來算,一天至少可省8千元,對于LED照明企業來說半年即可收回投資成本。
自動化生產車間
傳統生產車間
如今,隨著“中國制造2025”提出,加快發展智能制造裝備和產品,布局照明電器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成為大勢所趨,也是LED制造業升級,提升中國照明產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