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的海、綠色的樹、五彩的花,我們生活的空間就是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有了顏色,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的豐富多彩,五彩的LED同樣照亮著我們的世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我們都知道,LED芯片芯片由于不同的材質、不同摻雜的元素以及不同的摻雜濃度,可以制造不同顏色的LED芯片,我們只用一種顏色的芯片,能制造出不同顏色的LED產品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我們無所不能,答案馬上揭曉:白轉色光的方案,即紫光或藍光+熒光粉的方案。
這樣可以做的到嗎,理論上行的通嗎?我們都知道RGB三原色,通過調整三原色的配比和亮度值,就可以得到不同顏色的光,同樣,不同的熒光粉經過激發也可以發射不同的波長和光譜(如下圖), 選擇不同的熒光粉,調整其配比,經過紫光或藍光LED芯片的激發混光,就可以得到不同顏色光的產品。
三原色混光示意圖 不同熒光粉受激發后的光譜示意圖
全系列EMC3030白轉色光的開發
EMC3030全系列白轉色光
不同白轉色光的光譜
除了上述波長,其他色光波長可以做嗎,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當然可以,我們歡迎定制波長和光譜的。
有人一定會問,性能如何呢?
由上圖曲線來看,白轉黃與單色黃光的性能相比,隨著溫度的升高,冷熱比(105℃/25℃),單色光的亮度維持率僅為40%左右,白轉黃光的維持率高達83%左右,波長與色坐標偏移,白轉黃的更小,綜上所述,白轉黃產品熱穩定更好。
與單色光相比,為什么白轉色光的冷熱比更高呢,原理如下:LED的發光原理是處于激發態的電子/空從高能級向低能級躍遷,與空穴/電子復合而發射光子,載流子的平均總壽命由輻射復合(發射光子)和非輻射復合(缺陷處產生熱量)的平均壽命決定的,隨著溫度的升高,半導體的晶格振動幅度增加,當原子的振動能量高于一定值時,電子從激發態躍遷到基態時,會與晶格原子交換能量,發生非輻射復合,產生熱量,這種過程的幾率隨著溫度的增加而呈指數式增加,另外,隨著溫度的升高,晶格震動加劇,雜質缺陷增多,導致半導體光吸收增加,內量子效率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導致芯片的發光強度降低。白轉色光采用藍光LED芯片,外延材質為GaInN,而單色光芯片外延材質為AlGaInP,由于外延材質的不同,與材質GaInN相比,AlGaInP晶格振動、雜質缺陷等,隨著溫度的升高,更加敏感,隨著溫度的升高,內量子效率降低的幅度更高,發光強度更低。因而白轉色光產品的冷熱態,光通量的維持率更高,熱穩定更好。
半導體的能級躍遷示意圖
與單色光產品,白轉色光只有這些優點嗎,NO,NO,NO,它們的亮度還更高,成本也會大大降低。但白轉色光也存在一定的缺點,如光譜的半波寬較寬等,這主要與熒光粉激發光譜有關。
白轉黃與單色黃光的光譜對比
大家肯定很關心這些產品應用在什么地方呢?
目前,白轉色光以其獨特的性能,如高功率、高熱穩定性以及高可靠性的優點,在汽車轉向燈、尾燈、植物照明、洗墻燈燈以及舞臺燈等領域廣泛應用,你以為它的應用僅限于此是吧,那就太low了。
Mini Led和Micro LED才是它的未來,說到這里,首先要說一下LED Display應用的發展趨勢,近年來,我們看到Mini-LED和Micro LED在顯示領域已嶄露頭角,三星在第51屆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覽會上推出了全球首款146英寸家用模塊化電視—The Wall,采用無邊框的Micro LED模塊化技術,使得其呈現絢麗的色彩,極高的分辨率,高品質的畫面,給電視畫面的觀感帶來了極高的提升。
Mini LED和Micro LED的混光設計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的實現方法有:
1、RGB三色LED法, RGB三原色通過一定的配比,施以不同的不同電流,控制其亮度值,從而實現三原色的組合,達到全彩顯示的效果。
RGB三原色的組合 RGB全彩色顯示驅動原理示意圖
2、白轉色光的方案——紫光或藍色LED芯片+量子點熒光粉,紫外或藍色Mini-LED、Micro LED激發紅色、綠色量子點熒光粉,即將藍色轉為紅色、綠色,從而實現RGB三色配比,達到全彩顯示的效果。
量子點的粒徑一般介于1-10nm之間,化學成分多樣,由II-VI族或III-V族元素組成的納米顆粒,具有高能力的吸光—發光效率,很窄的半高寬,寬吸收頻譜等特性,擁有很高的色彩純度與飽和度,結構簡單、薄型化、可卷曲。開發量子點技術,解決紅、綠、藍三色分離與各色均勻性成為量子點開發技術的重要難題之一,目前采用的技術有旋轉涂布、霧狀噴涂技術開發量子點技術。
量子點噴涂技術示意圖
盡管現在傳統熒光粉的半波寬光譜比較寬,量子點熒光粉存在材料穩定不好、對散熱的要求高,需要密封、壽命短的缺點,但其與單色光相比,具有高的熱穩定性,高的激發效率,成本更低,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成熟,紫外或藍色芯片+熒光粉的白轉色的方案一定會在LED應用的各個領域大放異彩,白轉色光的時代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