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物出版社出社了《光之變革》,該書由艾晶主編,書的研究對象正如副標題所說的是針對美術館的“照明質量評估方法與體系研究報告”,在中國這是一本原創的課題,也是第一本實地調查的研究報告,作為“2017年度文化行業標準化研究項目”,艾晶邀請了22位專家,調研了42家單位,每個館都有要去2-3位專家帶隊,一個美術館專家一個照明專家。這本書作為結題成果,特別是在調研中選了目前20家中國政府的美術館和民營美術館作為個案,對它們提供了專業調研數據,還包括根據不同情況的照明實驗報告——比如人眼適應性,眩光采集方法,照明產品色彩還原,照明產品產品綜合指標,光環境與具體展品的相關程度等等這些都具有具體實驗性和檢測性的分析,書中還收錄了各個美術館從業人員而形成的專家所提供的用光效果的經驗和感受之談。當然本書還有相關基礎理論上的探討,書中呈現了美術館照明質量的評估方法和體系建設,并將國內外與此相關的成果作為理論背景加以比較,所以這本書既是一本實驗性的書,也是一本學科性的書,它是將各種評估方法論集中到對美術館照明這個新的領域進行各種數據分析和參與實驗性考察所匯總而后的綜合性成果,從學科性上來講,完全是中國在這個領域的第一本專著。正像這本書的前言所陳述的,美術館的照明不只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它在科技與藝術之間作移動和平衡,所以它是很多主觀因素,由于不同的藝術作品與燈光的關系,不同的觀眾體驗與燈光之間的關系,對藝術本身的傳統與當代的歷史性的理解和呈現的各種差異性和可能性等,都為美術館的照明的評估增加了難度
本書最后成形是與這個課題組專家們的敬業的工作有關,因為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陳同樂帶隊來喜瑪拉雅美術館調研的時候,我還是在任館長,所以我目睹了他們的工作過程,特別是今年全國美術館的調研工作正在開始, 6月1日上海美術館管理辦法開始試行,必然導致了首先需要調研美術館的方方面面的角度和學科建設,除了學術、展覽、收藏、公共教育,還有一些我們稱為的美術館硬件,就像《光之變革》這本書所告訴我們的那種專業性,而這些硬件由于發生于美術館中,它注定了要與美術館各種藝術的因素聯系在一起的屬性,所以本書在這個領域打開了一個學科的復雜性起點并足以成為美術館同行的一本重要參考書,正像中國的美術館在快速地成長中,而本書中通過實地調查記錄那些美術館的照明數據與各美術館的展覽對象之間所形成的活的案例,都能讓理論落到實處,也能讓照明質量評估方法與體系有討論的針對性,最關鍵的是我不得不說的一點,它能為后面美術館建設提供一個前面的參考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