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困資金“雪中送炭”
此次A股市場的股權質押危機,引起了政府層面的高度重視,自中央至地方,資金與政策不斷拋出以穩定市場信心。通過匯總各地落地政策發現,目前紓困基金運作主要采取三種方式:對于符合產業政策、發展前景良好的民營企業,受讓或認購企業部分股權,且不謀求企業控制權和經營權。對于未來有償付能力的民營企業,以股票質押、受讓債權或收益權、購買企業債券等多種方式,為民營企業提供流動資金支持。同時,綜合運用債轉股、債權債務重組、協議轉讓等方式,對民營企業進行財務投資,幫助其健康穩定發展。
未來在調研基礎上,各地政府及國有公司還將共同出資成立母基金,通過對接銀行、保險、國有企業和政府平臺等資金,設立多個子基金,幫助有發展前景的民營上市公司紓解股權質押風險,促進企業穩定經營和高質量發展。
據統計,僅11月上、中兩旬,各地政府紓困專項基金、保險紓困專項產品和券商紓困系列資產管理計劃三項紓困資金合計規模超2000億元。
各類紓困基金的成立提振了市場的信心,市場資金不再害怕股權質押的公司因為跌破平倉線而被強平,緩解了相關公司的股價和大股東流動性壓力。
政策見底刺激回購熱情
如今,回購正成為A股上市公司護盤的重要手段,參與公司的數量和回購金額均呈現井噴態勢。
據統計,自今年9月份至今,不到3個月,兩市共有451家公司推出回購預案,以回購下限計算,涉及金額達308.56億元,回購上限總額達819億元。尤其是回購新規出臺,監管部門表明態度后,回購已經成為共識,10月份,推出回購預案的公司數量達到208家,11月份至今,已有162家公司推出回購預案。
另據統計,今年以來,兩市已有近600家公司實施了股票回購,回購金額合計超過350億元,參與回購的公司數量、回購股份數、回購金額等均創下A股歷史紀錄。
“幾百億元資金,對于A股市場現在的成交量,可能算不上太大,但傳遞的信心非常重要。”有券商分析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此表示。而市場對于這一波回購熱潮也給出了積極反饋,據統計,多數企業披露回購公告后股價均出現一定程度的上漲,部分公司的股價甚至出現漲停。
政策落地、資金馳援穩定了市場信心,而回購新規則更為企業開辟近路,上市公司回購計劃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進一步穩定股價。
公司股東“過河拆橋”
然而,就在投資者為政策托底股價反彈而欣喜時,部分股東卻馬上變臉,清倉減持套現跑路。
博天環境獲得5000萬元信貸資金,幾天之內股價被拉升48.73%后,其股東國投創新、復星創富、鑫發匯澤便發布清倉式減持計劃,次日股價一字跌停,并在市場引發熱議,媒體也開始重新審視上市公司回購計劃。
這仔細一看可壞了,政府出臺政策,聯手券商成立專項紓困資金之際,不少上市公司卻小動作不斷。
比如下面這家LED上市企業耐人尋味的回購與股東減持計劃。
11月實際回購匯總表
11月股東實際減持匯總表
截止目前,11月通過二級市場集中競價交易方式,以公司自有資金回購股份,耗資約7500萬元,手筆可謂不小。然而,與公司回購交叉進行的,則是除控股股東外,公司僅有的三位5%以上大股東頻繁進行的二級市場減持交易,根據減持數量及公司近期股價保守估計,三名股東減持套現金額大約為6500萬元。一邊是緊鑼密鼓的回購穩定和刺激股價,另一邊則是公司僅有3位大股東接二連三的減持,這回購誠意看起來就不那么足了。
增持伴隨減持,回購與減持交替行進,出現類似操作的企業數不勝數,讓投資者開始更加謹慎地審視市場,對上市公司也回購也不再抱有期待,反而更加警惕。
總結
回購、增持計劃成井噴發展之際,企業高管、大股東頻繁的減持也在刷屏。增持金額不及套現金額,回購是否為掩護股東出貨?是否借政策落地之機出逃?股市的震蕩,還會延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