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民營企業創造了全省56%的稅收、65%的GDP、77%的外貿出口、80%的就業崗位和90%的新增就業。民營企業目前面臨的困難,被有些民營企業家形容為“三座大山”: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
在全國支持小微和民營企業的大環境和統一動作下,浙江區域的銀行和監管部門在解決融資的“高山”問題方面能有什么自選動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12月19日農業銀行浙江省分行舉辦的“支持民營企業十項行動推進會”上,了解到浙江民營企業今年遇到困難的特殊性,以及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出臺的紓困動作。
浙江省政府副秘書長高屹12月19日在前述會議上表示,浙江改革開放歷史,就是民營經濟發展史。最近一段時間,針對民營經濟遇到的困難,省里密集召開會議專題研究,精準出臺企業減負、小微成長、穩外貿等系列文件,打出一套以提振民營企業為重點的穩中求進組合拳。近日,浙江又出臺十個方面31條具體舉措,解決民企最急、最憂的問題。
臺州地處浙江中部沿海,民營經濟是臺州的最重底牌。在53家臺州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占了絕對比重。
臺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應正南當日表示,臺州近段時間謀劃、出臺和落地系列綜合性幫扶舉措,在化解上市公司大股東質押風險方面取得一些工作成效。
股票質押平倉風險逼來
當前,民營經濟發展遭遇各種瓶頸,整體市場資金供給短缺,很多民營企業都面臨債券集中到期、續發新債困難等問題,此外,今年來一些上市公司股東還面臨著股權質押被強行平倉風險。
一位上市公司財務負責人12月19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民營企業短債長用是很常見的,今年該公司開始了轉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長期債券比例,其次是提高境外融資、直接融資比例,并合理配置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的比例。比如說該公司在某境外銀行的12年期貸款,總成本年化只有2.3%。
對此,浙江農行推出“債券歸位貸”,幫助企業降低融資杠桿和融資成本,有效化解流動性風險;對股票質押率較高但業績突出、前景良好、總負債率合適的上市公司,通過“股票質押置換貸”幫助企業將質押率控制在50%以內,助力優質上市公司緩釋股票平倉風險。
浙江山鷹紙業(600567)2002年落戶浙江海鹽經濟開發區,母集團從事造紙包裝行業20余年,2018年集團總產能500萬噸,行業排名第三,今年前3季度銷售179億元。
“特別是近年來,我們公司進入投入擴張期,今年又累計兌付債券45億元,資金需求量非常大。省農行‘債券歸位貸’解決了我們到期債券兌付的資金需求,確保公司總體營運資金平穩。目前,公司負債率從最高時68.22%降為48.97%,大幅優于行業平均值。”山鷹國際控股股份公司副總裁石春茂當日表示。
為了預防股票質押的平倉風險,浙江臺州的東港工貿集團希望逐步壓降質押股票比例,但與多家金融機構溝通發現缺少可對接的產品。
東港工貿集團董事長王云富當日表示,“省農行向我們推出股票質押置換貸款業務,將東港工貿集團持有的近5億元海翔藥業(002099)股票質押貸款進行置換,集團質押率明顯下降,海翔藥業總股本質押率從年初39.45%下降至26.32%,幫助我們平穩度過資本市場下行期。”
東港工貿集團擁有全球產業鏈最完整、產銷規模最大的染料活性艷藍KN-R和醫藥克林霉素及培南類系列產品。今年前11個月,實現利稅超10億元。
此輪民營企業面臨的風險和問題到底有何不同?
一位浙江區域的地方監管官員曾表示,從今年二季度開始全國的數據就開始出現問題,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問題變得較突出,同時感覺到政策開始預調微調。
“原來我們講的是小微企業出問題,后來發現原來意義上優質大中型民營企業的融資問題也變得非常突出。一是從資本市場開始,然后和債券市場、信貸市場,這三個市場之間相互傳染影響,也存在著市場的失靈。在二季度末的時候就關注到風險的轉向——從以前的經營性風險轉到流動性風險,從小微轉到大中型民營企業,從互保轉向企業頭寸短缺,從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反應。”前述官員稱。
揭秘百億紓困基金運行模式
“經濟有周期,行業有起落。”農行浙江分行行長馮建龍12月19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年民營經濟面臨周期性、暫時性的困難與挑戰,一些民營企業出現少數壞賬。對此,有的銀行對民企搞大收縮、大退卻,這是錯誤的。
“國企不比民企優越,民企也不比國企特殊。信貸應該不分所有制,不唯大小,不唯行業,只唯客戶優劣。要在制度設計和政策實施上堅決杜絕任何形式的所有制歧視,糾正和消除對民營企業各種形式的歧視性政策,秉持一視同仁,打破各種各樣的‘卷簾門’、‘玻璃門’,為民營企業創造‘競爭中性’的公平融資環境。”
農行浙江分行是浙江單一法人金融機構最大的存貸款銀行。截至9月末,全行民營主體貸款4734億元,占全部貸款54%。
經濟下行期,部分行業、企業間的結構性信用緊縮問題加劇,一些民營企業甚至瀕臨股權質押爆倉、資金鏈斷裂的邊緣,金融機構風險偏好普遍下降。
但對發展前景較好、誠信度高但經營暫時困難的民營企業,浙江農行綜合運用債委會、續貸展期、重新約期、調整承貸主體等手段,幫助企業渡過難關。2015年以來,浙江農行累計實施風險化解客戶1002戶,貸款金額486億元,七成以上客戶實現持續正常經營,44%的客戶基本走出困境。
馮建龍表示,企業情況千差萬別,加大對民營企業信貸支持并不意味著“大水漫灌”,幫扶施策也不可“一刀切”。
如何區別對待,馮建龍總結了“加減乘除”組合拳。“加法”是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從事實體主業的民企,確保資金不被移用。“減法”是嚴防“壘大戶”,阻攔客戶“饅頭做得比蒸籠大”。2016年以來,浙江農行累計壓降過度融資、過度投資、過度擔保客戶授用信924億元。“乘法”是從高新園區、科技孵化器等入手,支持新經濟、新技術企業乘數式增長。“除法”是落實行業限額政策,退出技術低端、產能過剩、污染嚴重的企業。對“假摔”、惡意“逃廢債”的企業和企業主,聯合同業、司法、工商等部門堅決打擊。
馮建龍強調,緩解民企融資難題,不能靠放松風險管控、降低信貸標準,更不能搞運動式放貸。風險底線始終是金融機構經營管理的生命線,銀行對民企的支持,更多的是信貸結構上的調整而不是總量上的擴張。銀企應遵循市場化原則,相向而行,防止“二次摔倒”,實現商業可持續發展。
融資難和融資貴之間必然有矛盾,企業界認為首要解決的還是融資難。
為此,浙江農行實施“民企提升貸”,利用信貸、債券、理財、信托等資金來源,每年新增貸款500億元以上,扶持核心競爭力強、規模效益高的大企業大集團,重點支持“互聯網+”“標準化+”“機器人+”等技術改造。對中小企業則重點扶持“小巨人”、“單項冠軍”和“獨角獸”企業。
解決了融資難之后,融資貴還是要解決。
浙江農行將全面落實“降息100BP”,加大民營企業特別是普惠金融支持力度,爭取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比2018年一季度末下降100BP,每年直接讓利10億元以上。同時,對民營和小微企業貸款按照風險等價原則科學合理定價,利率最低可執行基準下浮10%。
浙江農行設立百億“上市公司紓困基金”,以浙江農銀鳳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作為管理人,與浙江省政府和各級市政府建立總規模100億元以上的“上市公司紓困基金”,投入有助浙江經濟結構優化、有發展前景的民營企業。
11月19日,臺州市與浙江農行合作成立上市公司紓困基金,通過“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化解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質押平倉風險,首期資金4億元已實繳到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本次股權投資僅用3周就完成了方案設計、資金募集到項目放款。在結構上,專項基金通過臺州農銀鳳凰金桂投資合伙企業與星星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出資7.32億元受讓星星集團持有上市公司水晶光電(002273)股份7300萬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8.46%。在價格上,以不高于同期金融機構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價格承接大股東股票,緩解上市公司大股東質押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