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許多城市的標志性建筑、大型購物中心和娛樂中心以及成千上萬的家庭在當地時間30日晚8時30分至9時30分熄滅燈光,參加“地球一小時”環保活動,以此行動倡導低碳生活,推進低碳城市建設,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北京時間3月30日20時30分至21時30分,2019年“地球一小時”活動分別在北京、上海、武漢、深圳、成都等地同時舉行熄燈儀式。北京奧林匹克塔、上海東方明珠、武漢黃鶴樓、深圳印力廣場等地標建筑準時熄滅景觀燈。
“地球一小時”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起、全球規模最大的環保公益運動。自2007年起,該活動已經覆蓋超過180個國家與地區、7000多個城市,吸引了數億名支持者。

德國法蘭克福的歐洲央行總部大樓熄燈前后(從左至右)的景象

俄羅斯圣彼得堡拍攝的“地球一小時”活動中熄燈的建筑物

馬來西亞吉隆坡的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雙塔在“地球一小時”開始前(左,亮燈)以及開始后(熄燈)的景象(拼版照片)。
日本東京、橫濱、廣島等地30日都舉辦了“地球一小時”熄燈活動。在東京晴空塔的活動現場舉辦了防止全球變暖、創造可持續發展社會、保護野生生物、保護森林和海洋等主題展覽,主辦方還播出了日本宇航員野口聰一的視頻講話,他希望人們在熄燈仰望夜空的同時思考如何節約能源,也希望人們平時盡量減少使用手機和電腦。
在韓國首爾,南山塔、63大廈、崇禮門等多個當地地標性建筑和大型韓國企業總部辦公樓也紛紛在30日晚熄燈一小時,響應節能環保倡議。當晚在韓國國際會展中心千禧廣場舉辦的熄燈活動中,人們手持蠟燭,呼吁更多人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環保行動。
意大利羅馬、米蘭、都靈、馬泰拉等多個城市30日晚也舉行了“地球一小時”熄燈活動,呼吁人們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可持續發展。當晚熄燈活動開始后,在馬泰拉市中心區,還舉行了一場由知名鋼琴演奏家參與的“地球一小時”音樂會。
世界自然基金會意大利負責人多娜泰拉·比安基說,自1970年以來,全球自然資源的消耗量大幅增加,氣候變化幾乎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世界各地的人們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在美國,包括紐約帝國大廈、西雅圖太空針塔、洛杉磯國際機場燈柱、舊金山金門大橋等知名地標在30日晚熄滅了燈光。不少網民在社交媒體上留言響應“地球一小時”節能號召。洛杉磯機場管理委員會主席肖恩·伯頓指出,“地球一小時”是每個人只需輕撥開關或拔掉充電器便可支持低碳節能的機會。
此外,阿聯酋迪拜的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馬來西亞吉隆坡雙峰塔、俄羅斯圣彼得堡冬宮、希臘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原子球塔以及位于德國法蘭克福的歐洲央行總部大樓等世界知名地標建筑也參加了“地球一小時”活動。“地球一小時”活動是世界自然基金會于2007年發起的一個全球活動,號召個人、社區、企業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個星期六的晚上8時30分至9時30分關閉不必要的電源,來表明他們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支持。
活動主辦方之一、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發展總監樸尚德表示,“地球一小時”是全球在同一天同一時刻按時區順序熄燈的接力,這一活動旨在呼吁公眾關注生物多樣性下降問題,也是為2020年在中國主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預熱。
當晚,50多位中國知名人士加入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志愿者隊伍,在網絡上號召公眾支持“地球一小時”活動。主辦方稱,2019年的主題活動創下“地球一小時”在中國公眾參與規模的歷年之最。

“熄燈”后的上海東方明珠塔
聚焦生物多樣性
樸尚德指出,隨著全球環境治理相關議題的變化和發展,“地球一小時”活動在中國的主題從最初的關注氣候變化,逐漸延伸到日常生活方式。
2020年,中國將主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球矚目的環保議題。世界自然基金會《2018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地球上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在短短40多年內消亡了60%。
今年的“地球一小時”活動主題為“與自然共生”。主辦方希望通過這一全球活動,讓世界各地的人們理解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嚴峻考驗,從而采取行動遏止生物多樣性的持續下降。

“熄燈”前后的奧林匹克塔
活動聯合主辦方、北京市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張謙在現場表示,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加快產業和能源結構調整,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北京全面加強首都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設“天藍、水清、土凈、地綠”的美麗北京。
他希望今年的熄燈活動能夠推動社會各界環保意識不斷提高,以綠色節能發展還城市碧水藍天,真正做到“與自然共生”。
在深圳活動現場,演員宋佳號召公眾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生物多樣性,演員許魏洲為世界自然基金會環境教育注冊講師頒獎。
“‘地球一小時’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環保公益活動,已在中國成功舉辦了11年。它融入了個人、企業、社會組織以及政府的力量,提升了公眾的環保意識,并進一步推動了社會各界參與到環保的行列。”樸尚德評價說。

在北京奧林匹克塔舉行的“地球一小時”主題活動上,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著喜歡動物的小朋友參觀世界自然基金會生物多樣性攝影展。
“地球一小時”在中國
2019年的“地球一小時”活動,在中國以多樣化的形式舉行。
北京舉辦了“與自然共生”圖片展和影片展;深圳公園里舉行了“與自然共生”嘉年華,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生物多樣性”的主題開展創意互動集市。

圖為:3月30日晚,武漢黃鶴樓參與全球“地球一小時”活動
在武漢地標建筑黃鶴樓前的熄燈儀式上,當地環保社團、高校一起共同發起了“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的倡議。在草莓音樂節武漢首站上,主舞臺特別設計了不插電表演環節。中國的搖滾樂手放下電吉他,彈起古箏,以質樸悠揚的琴聲為環保發聲。
上海外灘的20幢高樓,以及黃浦江上的游覽船只也響應活動,熄滅景觀燈。
主辦方介紹,在“地球一小時”推廣期間,互聯網平臺利用自身平臺特色,傳遞“與自然共生”理念。聯合發起方京東公益依靠覆蓋全國的物流網絡,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在活動期間繼續推動舊衣回收項目。
此外,一部展示生態系統和珍貴野生動物生存狀態的電視紀錄短片將在中國上映,采集自2000余部保護區紅外相機的珍貴鏡頭首次集中亮相。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常務副總干事盧倫燕表示,“地球一小時”將繼續引導公眾超越60分鐘的思考和行動,把為地球生態環境健康和人類未來所要做的努力轉變成一種日常的生活方式。從關注到行動,從行動到習慣,從習慣再轉變成一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