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LED行業整體增速放緩,細分格局戰上演,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一方面面對國內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中美貿易摩擦等國際因素對行業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面沖擊,另一方面行業近幾年大規模擴產產能相繼釋放,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價格戰持續升溫。
經過價格戰一遍又一遍的洗禮,LED產品利潤被攤薄,盈利難以得到保證,企業紛紛調整戰略,尋找新的藍海市場。汽車照明作為高技術門檻市場之一,LED的滲透率越來越高。
東昊光電子副總經理陳江介紹,“目前無論是合資品牌還是自主品牌,低端品牌還是豪華品牌,LED車燈已成為眾多汽車的標配,LED在汽車照明上逐步形成趨勢,LED汽車照明也處于逐步普及階段。
高工產研LED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LED汽車照明市場規模達到255億元,伴隨著LED汽車照明開始逐漸在中端車型滲透,LED汽車照明未來將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GGII預計2020年中國LED汽車照明市場規模有望突破425億元。
高工LED董事長張小飛博士指出,“汽車照明行業屬于一個新的應用藍海,前面幾年基本上是被外資企業以及臺資企業所占領,經過近兩年的發展,國內企業從上游芯片到中游封裝再到下游應用,已經全面展開。”
據統計,國內LED汽車照明器件主要由歐司朗、Lumileds、日亞等所占據,三者在國內的市占率超過80%,而國內企業的市占率僅有不到10%。
導致這種壟斷局面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國內車燈市場主要由合資或者外資占據,其供應鏈比較固定,難以打破;另一方面,LED車燈進入門檻高,國內企業技術儲備不足,再加上國內LED企業布局較晚,技術相對落后。
經過近幾年的不斷投入研發,國內LED企業在技術上不斷創新,取得重大突破,產品性能及品質正逐步向國際封裝大廠看齊。與此同時,受中興、華為等貿易戰事件的影響,消費者觀念也在向國產供應廠商轉移。陳江表示,“目前一些自主品牌的汽車企業已經在使用國產LED,而國際大企主導汽車LED燈具的壟斷格局也正逐步瓦解。”
當然,這種改變還只是在后裝市場,而前裝市場技術門檻較高,認證體系嚴苛,市場處于閉環狀態,目前國內企業能夠進入的仍然是少數。中昊光電總經理王孟源直言,“不少國內廠商開始嘗試進入前裝市場,但恐怕需要三到五年的準備時間,尤其是前車大燈部分。”
對于布局汽車照明的國內LED企業來說,GGII建議先從后裝市場入手,然后向前裝市場過渡。
就目前國內LED企業在汽車照明領域的布局情況來看,也大致如此。比如早期進入的三安光電、東昊光電子、中昊光電、國星光電、聚飛光電、億光電子、開發晶等均以后裝市場為切入口,后期新注入的佛山照明、得邦照明等也都是以后裝市場為切入口展開布局。縱觀以上企業在汽車照明領域的研發情況來看,目前均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在后裝市場的步伐也逐漸趨穩。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在不斷延伸,需求在不斷增加,汽車照明后裝市場的“痛點”也接踵而來。一直以來,后裝市場都沒有形成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統一標準,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市場以價格取勝,導致藍海市場逐漸演變成為紅海市場。業內人士紛紛感嘆,汽車照明領域不好做。
事實上,早在2018年初汽車照明市場就已經“不好做”,受銷售模式的限制、車燈售后資金回收周期相對較長等因素影響,庫存問題突出,價格已然下降到“冰點”,汽車照明后裝市場已進入深度洗牌期。王孟源直言,“經過一輪洗牌,低質量的廠商難以存活被淘汰,截至目前行業水平整體有了一定的提升。”
在陳江看來,“后裝市場現存的問題會長期存在,但市場紅海也勢必推動LED企業進行不斷創新,積極迎合市場需求。”
東昊光電子自進入LED車燈領域起,就已做好長期的技術規劃和技術儲備,并通過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根據客戶需求做定制化產品等方式來提高市場份額。據悉,2019年東昊光電子在LED車燈技術創新研發方面的投入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0%--50%,銷售額也比上年同期增長70%以上。
國星光電作為國內LED封裝領先企業,2016年開始布局LED車燈領域,與國際、國內車燈品牌公司聯合開發,打造高可靠性的整車LED器件系統解決方案。據國星光電副總經理李程博士介紹,“國星光電以后裝市場作為切入點,未來將持續加大技術創新,開拓創新應用,提高產品附加值,以領先的技術優勢和產品高可靠性優勢,引領LED車大燈高光熱集成度發展新趨勢。”
總的來看,國內企業在汽車照明關鍵技術上尚有一定差距,前裝市場相對而言切入難度較高,僅個別企業有所突破。因此短期來看,后裝市場仍是國內大部分企業切入汽車照明市場的首選。而隨著市場的不斷成熟,相信后裝市場的產品也將會不斷升級,未來一定會有一些行業標準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