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星光電獲得LED發明專利證書
近日,國星光電收到美國專利商標局頒發1項發明專利證書,專利名稱為LED支架、LED器件和LED顯示屏,專利號為10,290,783,專利權有限期為20年。
國星光電表示,該發明專利的取得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公司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發揮公司自主知識產權優勢,促進技術創新,增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國星光電也收到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1項發明專利證書,專利名稱為一種COB顯示模塊的封裝方法及其顯示模塊,專利號為第3503282號,專利權有限期為20年。
國星光電認為,該發明專利的取得有利于保護和發揮公司自主知識產權優勢,鞏固研發及生產工藝創新機制,保持技術地位,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
LED專利戰火仍將持續
LED產業過去由日亞化學、歐司朗光電半導體、科銳(Cree)、豐田合成、飛利浦等五大廠交互授權形成龐大的專利網,任何想要賣到海外市場的LED廠商,或多或少都需要繳交“保護費”才能順暢通行。
然而隨著各項專利相繼到期、中國臺灣與韓國廠商崛起為專利大戶,以及中國大陸廠商力爭上游,以前的寡占型產業形態已經在發生改變。
可以說,以前原本屬于這些國際廠商的“奶酪”,被更多廠商盯上,所以他們急了。他們不斷對外發起專利打擊,一是為了宣示自己的產業強權,二是通過打壓競爭對手的崛起維護自身的利益。
那么,曾經的這些專利“列強”面臨的境遇為何會越來越難?
首先,便是關鍵專利即將到期。如日亞化學被譽為門神級的白光專利已于2017年7月29日到期,再加上中國臺灣的億光電子針對日亞化學持有的專利提起專利無效訴訟,也在美國等部分國家獲得專利無效的成功判決,已經大幅削弱日亞化學的專利強度。據悉,更多的白光專利將會于2021年到期。
隨著LED大廠筑起的專利高墻開始崩解,過去這些廠商靠著專利壁壘在全球LED市場呼風喚雨的繁榮景象恐難再續。
其次,中國大陸廠商的動作,為后白光專利時代帶來不少變量。近年來,大陸廠商在研發投入上的加強,導致諸多技術堡壘被攻克;另外,中國廠商通過對一些海外資產的兼并購,進而獲得大量的有效專利,跳出了國際廠商的專利包圍圈。
再加上,越來越多的國際知名大廠將訂單轉移給中國大陸廠商代工生產,中國廠商出口份額也越來越高。
可以說,中國廠商的強勢崛起,對這些國際廠商的利益造成嚴重的威脅。
于是,便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精彩不斷”的專利大戲。當然,為保障并擴大自己的利益,專利大廠一方面將專利訴訟轉向下游應用廠商,迫使照明廠商改變以往的采購策略;另一方面加強與大陸廠商的專利授權,從中獲取可觀的專利費用。
值得一提的是,五大專利網的松動并不代表專利的大門就此敞開,而僅是專利戰的開端。五大廠商過去專利壟斷的強勢地位已經不復存在,加上各LED廠商彼此間的差距已經拉近,專利戰火將會持續。
在此情形下,國內LED廠商還需提前布局,早作打算。“少數幾家企業得到專利授權并不代表國內整個產業鏈上的企業可以高枕無憂,事實上,這只是技術與資本之間的互換協議,產業鏈上的其他企業更需依照自身情況進行適當的專利布局”,晶能光電CTO趙漢民博士曾如此談到。
國內產業發展整體上還是朝集中化發展趨勢,產業需要大企業具備專利開發創新能力,小企業具有自身特色技術,兩者相結合才有同國際大廠交叉合作的談判籌 碼。
此外,專利的保護期限也是有限的,專利保護期限屆滿后可能會重現專利糾紛的問題,所以不可能坐享交叉合作獲得該專利的所有權或使用權。
對于企業而言,布局國內外市場首先應該做到“兵馬未動,專利先行”。規避專利風險,較重要的是建立企業的專利管理架構體系。
近年來,LED照明行業得到了飛躍式的快速發展,但在快速發展壯大之后,LED行業后續無力的癥狀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專利部分,越來越成為LED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現階段,很多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國內LED企業將模仿與抄襲看成是自己的出路,讓很多注重專利研究的企業深受其害。
因此,逐步進行自身的專利積累,基于長遠的市場利益考量,迎接激烈的市場競爭不能“手中無糧”。
不得不說,LED產業的專利大戲仍將持續上演,國內企業還需“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