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長廊和客棧能彼此看到,而不是被照亮。”齊洪海說,因此,團隊在長廊臨水一側掛起白色帆布,極具現代語義,燈從長廊內側打到帆布上,既不影響對面旅客休息,亮度剛好又能使彼此被看到。在風雨長廊中,行人走在燈與布之間,形成流動的“皮影”,又是一種傳統的光影表達。“中國街頭小賣部都能帶來光表演的視覺刺激,我們想做的是水鄉照明展示。”齊洪海說,他對這一自娛自樂的設計很滿意,活動結束后,藝術展項目被逐一拆掉,西塘的夜晚再次浸入彩色照明中。
在四季常青的深圳,不知從何時起,城市綠化樹木掛上了彩燈。當地網友在知乎上吐槽“簡單的深南大道變得像北方的圣誕節”,言下之意指將裝點北方冬季光禿樹干的彩燈掛在枝繁葉茂的熱帶植物上十分不和諧。
城市照明也在近乎競爭的狀態中不斷“升級”。江西南昌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官方微信公眾號2018年10月2日發文稱,“2013年,南昌一江兩岸燈光秀震撼全國,許多城市相繼模仿,使得南昌的獨屬特征被淡化。”因此,在新一輪亮化提升改造之后,贛江兩岸景觀亮化擴展至約27公里,點亮的建筑增加至320棟。
因廈門金磚會議夜景設計的經驗和成果,許東亮團隊于2018年上合峰會前再次中標青島市政照明規劃項目,建設面積是廈門的3~4倍,費用也隨之翻倍。相比廈門燈光的素凈,青島的燈光在色彩上要濃烈得多,建筑物表面被大面積高亮度的大紅大綠大紫鋪滿,五顏六色十分扎眼。
“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風格。”許東亮解釋道,經過考察,以及和政府、施工單位的三方角力,青島夜景的主題最終定為“美麗的青島、美麗的灣,和諧的城市,好客的光”。在此基礎上,2018年6月9日,上合峰會燈光焰火藝術表演《有朋自遠方來》在青島奧帆中心上演,由張藝謀執導,沙曉嵐為總制作人,制作單位是沙曉嵐的北京鋒尚世紀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對此,許東亮說,“城市照明為燈光秀提供了基礎,在這個媒體平臺上放什么內容,則是另一套由政府主導的系統。”
“我們做的是實景演藝,側重內容,而且多是有人表演的。這與燈光秀單純依靠聲光電的感官刺激不同,之所以搞混,是因為青島上合峰會時兩者在同一個地方展示。”鋒尚世紀全資子公司、北京鋒尚煜景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經理王雪晨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沙曉嵐與張藝謀合作實景表演從2003年的景觀歌劇《圖蘭朵》開始,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APEC歡迎晚宴室外光影秀、G20峰會的《最憶是杭州》到2018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北京八分鐘”,沙曉嵐曾在訪談中提及他和張藝謀“搭檔多年,已經形成默契” 。
據王雪晨介紹,從杭州G20到青島上合,實景表演的內容主創團隊基本是原班人馬,加之舞臺機械、道具、控制系統等硬件部分,共一千多人,前后籌備一年左右。承辦這類國際會議表演一般不通過“招投標”,而是“定向委托”,“這個團隊在國內不是唯一但也是最好的選擇了。”王雪晨說。
位列第一梯隊的鋒尚世紀已于2016年上市。據招股書披露,該公司毛利多高于同期行業平均毛利水平,2015年~2018年上半年,分別為47.40%、42.97%、49.05%和37.52%,行業友商華奧傳媒、華凱創意、風語筑等毛利率僅在30%左右。
伴隨文化旅游市場的崛起,鋒尚世紀也沒有拒絕地方景區遞來的橄欖枝。2016年10月,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鋒尚世紀與北京良業照明等公司在陜西延安合作完成了“寶塔山大型多媒體景觀燈光表演”,在《延安頌》《南泥灣》《保衛黃河》的配樂中,一段以文字和動態圖片為主的縮略史投映在寶塔山15000平方米的山體崖壁上,如今已是紅色景區的保留項目,今年國慶期間,每晚8點30分和9點30分各有一場15分鐘的燈光秀表演。
大眾審美的培養需要時間
在全國人民流行“吃葷”的同時,杭州人民開始“吃素”了。去年10月提出的《2018年杭州市區城市照明總體規劃(修編)》引入“黑天空”概念,即城市照明并非是一味求亮,而應與城市生態環境相呼應。不過,新規劃中提到的“一軸、兩廊、三心、多點”總體結構似乎又為新的燈光秀埋下伏筆。
“建筑不是燈光秀的顯示屏,不是可以被過度裝扮的站街女。” 2018年8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名譽院長崔愷在主題為《讓照明回歸設計》的講課中表示。半年后,更大范圍的審視和批判在故宮元宵節燈光秀后逐漸浮出水面。
2019年正月十五、十六兩晚,故宮博物院創辦94年來首次舉辦燈會。“紫禁城上元之夜”的活動文章刷爆朋友圈,故宮官網因蜂擁而至的搶票而崩潰,同樣崩潰的還有部分一睹故宮夜景的民眾。
全網對這場燈光秀的評價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有網友覺得很好,但有網友卻吐槽“君要臣土,臣不得不土”。還有人發一張故宮城墻上射燈亂舞的照片,配文曰“這是為蹦迪愛好者準備的嗎?”
2019年2月19日和20日(正月十五 和十六),故宮博物院舉辦“紫禁 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這是故 宮博物院建院94年來首次舉辦的 “燈會”。圖/視覺中國
據媒體報道,故宮此次燈光照明及燈光布景,由天津華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春田影視傳媒、中國保利集團、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這個項目對我們來說意義很重大,是一個榮耀。”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務部總監梁榮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們是正月初二(2月6日)才接到任務,準備時間的確過于倉促。“(要求我們)根據節日氣氛來做一個節日風格的設計”,公司火速成立共二十多人的專項小組,來不及做3D建模,就先做出平面圖,初七進場調試。
春節期間,故宮每天游客近8萬人次,他們就在夜間閉館后進行,光峰科技負責在上元之夜點亮太和門部分,立體空間的縱深超過10米,施工中燈光布局容易變形,為確保每個角度都能看到統一的畫面,深圳、北京兩地團隊連續通宵校正成像點。
光峰科技在故宮項目之前,已經策劃過2019春晚深圳分會場的激光秀表演。高工產研LED研究所(GGII)調研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景觀亮化市場,2017年規模達到680億元,同比增長將近22%,華南、華北、華東三地景觀亮化市場占據全國市場近80%。
“大家反響這么熱烈,對照明這件事還是有幫助的。”齊洪海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做好燈光秀,需要技術,并且一定要非常重視內容。”
法國里昂燈光節被稱為“光的盛宴”,每年12月8日前后的周末舉行3~4晚,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代表隊參與其中。里昂燈光節起源于宗教節日,最初,市民在家門前和窗前擺滿燭火以感謝圣母瑪利亞保護他們戰勝黑死病,1852年,圣母雕像落成,一年一度的慶典隨之而來。1980年,里昂政府實施了《城市燈光規劃》,在此基礎上,年度感恩慶典于1989年被政府納入官方活動,里昂的建筑、河流、街道、山丘都被納入了展示范疇,吸引世界各地公司、燈光設計團隊、研究人員前來展示、參觀,繼而發展為現在的燈光節。
每一屆法國里昂燈光節都會吸引大批民眾前來欣賞。圖/視覺中國
2018年里昂燈光節有80個光影作品于不同時段在城市各處綻放。圣-讓大教堂正門被投射出彩色油墨花朵在水中擴散的玄妙過程,共和國大街上250枚燈籠隨風變幻著橙紅色或藍色,市中心的白樂谷廣場上坐著一個超大版游戲人物,一個20米高的白色愛斯基摩小人Anooki,從某個角度看過去,廣場上莊嚴的路易十四雕像如玩具般被Anooki托在手上,進行一場打破次元壁的對話。游人在城市中流動,成為燈光節又一風景。
“置身其中的刺激是全方位的,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超乎經驗的美。”齊洪海回憶2005年歐洲之行說道。里昂燈光節首先基于整體、舒適的城市照明,節日既是里昂向世界自我展示的契機,也是國際燈具品牌、照明公司、設計團隊打廣告的舞臺,大家不惜時間、成本,紛紛拿出兼具先進技術和藝術性的作品,與這座異域都市及其古建融為一體。里昂注定與光影相伴,這里也是電影誕生地,盧米埃爾兄弟1895年在此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工廠大門》。
“美是由時間凝結的。”齊洪海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這不僅指大眾審美的培養,城市照明和燈光節的籌建同樣需要時間,設計師對光的理解和運用也需要時間。“光的實體是燈,但設計的是那里面發出的光,這很難從感性上真正理解。”齊洪海舉例說,對光的理解和情感建立不像擺弄一部手機那樣來得實在,可以看得到、摸得著。而在以往的學習訓練和欣賞習慣中,對光的認知卻時常被忽視。
2005年,齊洪海做南京夫子廟地區照明規劃設計時,也和其他人一樣,把燈裝在屋頂上。給古建描了個亮邊,但又沒照亮什么,更感受不到建筑所積淀的歷史感。“感覺這樣不對,但也說不出該怎么解決。”齊洪海說。一番游學之后,齊洪海追悔莫及,他在心里暗暗發誓,以后哪怕失去工作也不能把燈裝在古建屋頂,不管是真古建還是假古建。
在建筑底部用投光燈將其照亮,磚墻的斑駁清晰可見,紅樓灰瓦顯得更為柔和,“古”味就出來了。相比于把燈具貼到屋頂上,這樣既不會破壞建筑表面,又便于維護、控制亮度,同時用燈少、造價低。
齊洪海曾一度認為投光燈簡單粗暴,又有炫光,總之沒有任何價值。但同樣是投光燈,為什么在有的地方就能產生美的感受?“后來我理解了,燈本身沒有問題,關鍵在于它能不能進入一個完整的環境邏輯,暴露或隱藏,如何與建筑產生關系、形成系統。”齊洪海說,“這很難被沒有接觸它一定時間的人所理解,不理解就感受不到設計光的樂趣,這是它的一個門檻。”
“美”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施工技術。簡單來說,一條光帶是否平整地釘在板子上、放在光槽什么位置、轉角處如何處理,都會影響最終照明效果,施工技術高的,光看起來干凈勻稱;如果技術不好,打出的光則像被啃得一塊一塊的,亂七八糟,忽明忽暗。齊洪海的辦法是通過改變產品解決施工問題,直接給出釘好光帶的板子,施工時往墻上一敲就行了。
光效的另一個基礎是燈具等設備的質量,而市政項目則是價低者得。質量可想而知。既然不美,為什么還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燈光秀行列呢?
“這能帶來一種視覺驚奇的感受,在巨大尺度的屏幕上演繹一個故事,本身就很震撼。”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建筑光學專家張昕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說,就像蹦極、坐過山車,隔一段時間再去,依舊會有震撼、刺激的感覺。
城市燈光困境
“炫光擾民、生態破壞、審美品位不符,反對的聲音主要就是這三點。” 浙江城建規劃設計院副院長沈葳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但我覺得,沒有照明,就沒有夜間經濟。”
然而,發展夜間經濟一定需要這樣的照明方式嗎?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中國以城市照明為基礎的燈光秀普遍要求時間短、見效快、便于控制、風險低,其功能性為主的底色注定對藝術審美不那么追求。
“政府方面起到決定性作用,從投資、立項,到方案選擇,政府是主導。”一位受訪人員表示,他們做方案時會準備有媒體立面和比較素雅的兩套,但被選中的往往是有媒體立面的。
2009年,張昕曾應邀對某市一條街道做聯動照明設計,但他實在找不出照亮千篇一律的高層建筑的理由。一番思量后,張昕計劃在每棟建筑上取一塊構件做云的投影,例如樓房門頭,或另一棟樓的墻面,以整條街為底,燈光聯動起來就是一幅錯落的云圖。規劃最終失敗了,當地政府領導覺得設計不夠宏偉,好像什么都沒做,他們期待的還是在建筑立面上播放色彩豐富的幻動片兒。
另一個原因是,張昕的設計不能把預算完全花掉。自那以后,張昕不再做城市照明規劃,“即使同意我在這條街做云的設計,再給我一條街,我做什么呢?還是面臨同樣的困境,沒有好的建筑載體。”張昕說。
美國布朗大學現代建筑史教授、城市研究主任迪特里希·納曼在《夜幕下的建筑》一書中早就寫過,“在夜晚的輪廓線中,確定一個突出的位置已成為一種微妙而強有力的廣告形式,而這正是建筑物的擁有者所希望的。”
伴隨LED技術的發展,光本身也成為一種信息,有了被表達的需求。如同足球場邊原本的廣告牌被LED屏幕取代一樣,媒體立面的出現為夜間巨幅廣告提供了基礎,公開資料顯示,上海浦東陸家嘴花旗集團大廈LED燈光幕墻在指定時間包屏價格為40萬元/小時。
最初服務于節日或大型會議、賽事的燈光秀逐漸由特殊需求轉換為城市的一般需求。“城市在現代化過程中覺醒,發展相對緩慢的城市認為發達地區燈光秀好,也要學,這樣看來,市場需求依舊很大。”許東亮分析道。
諸如“城市照明助推旅游經濟發展高峰論壇”等會議在各地舉行,有行業人士認為,燈光點亮城市后可延伸旅游時間,創造夜間消費,為城市旅游目的地帶來新的發展契機。文化和旅游部的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旅游人數55.39億人次,增長10.8%;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5.97萬億元,同比增長10.5%。當照明成為城市夜間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誰又能阻止下一座城市被點亮?
目前,張昕正在進行的項目之一是北京首鋼工業遺址公園里三高爐博物館及其附屬構筑物的照明設計。白天在約84米高的三高爐周圍漫步,足以感受其強烈的視覺震撼,夜間內外兩層紅光進一步強化了構筑物的符號意義。人在三高爐內攀爬,顯得極為渺小,如同任何事物在時代巨輪下的不值一提,這個曾經為城市發展源源不斷提供養料的巨型工業設備終被它的城市所拋棄。
“光對人看到的東西的影響往往是很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齊洪海評價說。張昕則將人工光比作建筑的“后衛”,“即使沒有后衛,前鋒也依然存在,只是進球難看些罷了。”在張昕看來,人工光與建筑的關系是多元的,他的風格是尊重并保護多元性。
許東亮則選擇了讓步。即便80%的項目并不符合他的審美,但存在即合理,有其存在的需求,就像遍地復制的樣板樓,很難說這種基于剛需的建筑是美的,何況偶爾還有“融合的比較好的項目,比如廈門的照明規劃”。許東亮說,“只有做出來,能力和問題才得以暴露,之后才有反思、提高,這么看來,也不完全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