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中國的影響逐漸在減弱,卻呈現向全球蔓延的趨勢,對此,中國LED企業出口將面臨怎樣的挑戰?
疫情明顯拖累出口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而美國、歐盟、日本、東盟則是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受到國內股債樓匯泡沫的影響,中國的內需已經持續低迷多年,特別是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將令對出口的依賴更加深一層。
因而,一旦全球疫情在美國、歐盟、日本和東盟等地大爆發,對中國的出口影響將不容小視,特別是對東南沿海等外向型企業來說,將是巨大挑戰。
根據相關報告顯示,由于疫情假期雙重因素,出口增速大幅下滑。受春節因素的影響,今年我國首次將1-2月份對外貿易數據合并公布,其中,我國出口金額按美元計價同比下降17.2%,大幅低于前值。
從原因上來看,疫情的快速發酵以及春節假期延長,是導致今年前兩個月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2月份為管控新冠疫情,大范圍企業工廠停工停產,部分企業不得不面臨訂單取消或延遲交付的情況,出口的供給端受到明顯影響,因而顯著下滑。
從分項上來看,勞動密集型產品由于受到停工停產影響,復工難度相對較大,故前兩月我國出口下滑相對較為明顯。前兩個月,以美元計價,我國機電產品出口1720.56億美元,下降16.2%。
出口受限,延遲復工,疫情對出口帶來顯著沖擊,很多出口訂單難以如期完成。疫情爆發以來,已有120多個國家針對中國公民采取入境管制措施,24個國家和地區因疫情對中國貨物貿易進行限制。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年春節之后全國大范圍延遲復工,而復工復產進度十分緩慢,直到2月下旬復工返崗率才逐步改善。疫情導致企業生產放緩,很多出口訂單難以如期完成,導致1-2月出口增速顯著下跌,實屬意料之中。
然而,受海外疫情影響,3月出口難有明顯好轉。3月海外疫情蔓延,不但影響海外需求,還影響到全球供應鏈。而中國是全球供應鏈上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海外疫情蔓延對中國進出口的第二輪沖擊,可能要比國內疫情帶來停工停產的負面影響還要更大,今年中國出口貿易的增長前景可能不容樂觀。2月份制造業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分別為28.7%、31.9%,較上月大幅下降20、17.1個百分點,預示近期進出口狀況可能較差。預計3月份出口可能延續負增長態勢。
展望未來,隨著海外疫情進一步蔓延,出口的二次沖擊仍在發酵。與SARS疫情不同,本次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將更多體現在需求端。特別是中國主要出口目的地經濟增速放緩,進口需求減弱,將對中國出口形成進一步拖累。海外主要經濟體對全年出口二次沖擊或介于-0.1至-1.6個百分點之間。
1-2月中國燈具、照明裝置等出口金額下降21%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顯示,2020年1-2月中國燈具、照明裝置及零件出口金額有所下降,2020年1-2月中國燈具、照明裝置及零件出口金額為3557.3百萬美元,同比下降21%。
海外疫情加重,給中國LED產品出口訂單帶來了不確定因素。有行業人士預測,如果疫情持續蔓延,將給企業尤其是出口企業經營帶來更為沉重的打擊。
面對二次沖擊,外貿企業該怎么辦?
面對二次沖擊,中國外貿企業必須未雨綢繆,做好預案。企業應采取多方面的應對策略,將二次沖擊帶來的潛在風險降到最低。
從生產的角度來看,外貿企業要盡量備足今后一段時間生產所需的上游半成品或原材料,謹防疫情全球暴發,造成供應鏈的中斷。外貿企業必須實時關注自己上游供應鏈國家的疫情進展情況。當前疫情下的全球產業鏈已經繃得很緊,而很多與中國產業鏈密切相關的國家現在還沒有采取類似中國的遏制舉措。但隨著確診病例數不斷上升,韓國、日本、意大利、伊朗等國開始出臺越來越嚴格的抗擊疫情管制政策,這也意味著短期對全球產業鏈的沖擊可能會越來越大。
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外貿企業要重點做好主要出口國需求下降帶來的生產成品出口減少以及庫存增加的風險準備。此時外貿企業可適當轉向國內市場。由于中國疫情控制較好,企業生產和居民需求恢復較快,內需大幅度上升,因此外貿企業將部分外需產品轉向國內市場,以內需對沖外需的下降,盡量降低外需大幅度下降給企業帶來的沖擊。
從管理的角度來看,外貿企業應加強內部風險控制,優化制度體系,強化客戶資源的整合與管理,提升組織能力。做好與國外相關利益者及產業生態的溝通、理解和協商。對于大中型企業,可能存在較為復雜的供應鏈管理問題,則要加強和供應鏈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溝通,協調生產,避免因信息不暢、交通阻斷、人員不足、原材料中斷等原因造成的供應鏈中斷。
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外貿企業應盡量加強全球生產及供應鏈的多國布局,對沖高度專業化分工帶來的單一國家供應鏈的生產風險。
總之,疫情對外貿企業的沖擊是多層次、多方面的,作為外貿企業的管理者,必須時時刻刻保持警戒之心,謹防二次沖擊給企業帶來的巨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