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激光照明核心器件研發生產制造商藍湖照明獲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投資方為野草創投,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在多個研發方向上的新產品研發。
近年來,LED照明應用發展迅速。Digtimes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LED照明市場規模達629億美元,另據中國產業信息網以及新時代證券研究所的相關統計,2018年我國LED照明市場規模接近近7000億元,十年間復合增長率高達30.68%。在總體照明市場中,由于政策、產品成熟度以及市場的驅動,我國LED產品的市場滲透率已由2011年的1%提升至2018年的70%,替代傳統照明產品的趨勢明顯。然而,受限于亮度等因素,LED在一些應用場景中面臨著無法解決的難點。作為LED照明在這些場景的替代和補充,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村修二教授認為,“激光照明” 將成為繼LED照明之后的下一代的照明技術。
上海藍湖照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湖”)就是一家專注于激光照明領域的研發型企業。公司于2015年成立,通過自主研發的五項關鍵技術,藍湖能夠穩定地將藍激光轉換為高強度白光,為一些專門領域的燈具提供穩定的高亮度光引擎。
談及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切入點,藍湖創始人楊毅博士告訴36氪,激光照明和LED一樣,都屬于半導體照明,是具有未來前景的照明技術。而由于LED本身特性的不足,存在著三類市場空白:第一類是例如投影機、探照燈、遠距離監控補光燈等,由于LED亮度不足而無法滿足的領域,目前這些領域使用的仍然是傳統的高壓汞燈或氙燈,這些傳統燈具的壽命只有1000到3000小時,遠低于半導體光源的數萬小時。其次是例如車燈的遠光燈、內窺鏡等,LED需要耗費數倍的功率才能實現照明效果的領域。第三類是例如移動通訊設備中,如果使用白激光照明光源將激發出更多豐富需求的領域。而白激光光源技術的體積小、高亮度和遠距離傳輸性可以與LED形成互補,去覆蓋LED照明不低于10%的市場份額。
正是看到了這樣的趨勢,藍湖技術團隊憑借在激光應用和激光顯示行業多年的技術積累,從2013年開始進入激光照明領域的研發,并很快在材料工藝和知識產權兩方面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壁壘。
具體來說,激光照明技術使用藍色激光激發黃色熒光材料來形成對肉眼無傷害的寬譜白光。在這一過程中,傳統的材料由于無法承受激光高功率密度的轟擊會很快燒毀。藍湖從材料端突破性地解決了熒光材料熱淬滅的技術原理性難題,使得熒光材料可以耐受聚焦于一點的高功率激光的轟擊并持續高效的發光。避免了由傳統的機械轉動方法來散熱帶來的體積大、抗震性差、不穩定等問題,發光亮度可以達到LED的5-10倍,在行業中具有獨創性和領先性。作為該領域的先行者,藍湖擁有超過120項本領域的核心技術專利,其中包括多項美國專利。
圖片來源:「藍湖照明」
基于技術上的優勢,藍湖主要定位于面向燈具、設備廠商提供將藍激光轉化為白光的光引擎模組。目前,藍湖的產品已經在包括特種照明、車輛照明、工程照明在內的一些中高端行業實現了行業應用,并在汽車車燈上形成突破,在后裝市場具備了較高的知名度。
近幾年,隨著寶馬、奧迪等主機廠紛紛在新款車型中布局激光車燈。與LED大燈相比激光車燈響應速度快、節能、體積小、壽命長、亮度衰減低等方面的優勢受到行業的追捧。針對汽車照明場景,藍湖研發的汽車遠光燈模組可以彌補普通鹵素車燈遠光照射距離短的缺點,最遠照射距離可達600米,幾乎是LED大燈的兩倍;另外應用藍湖白激光光引擎的汽車工作燈產品,照射范圍最遠可以達到2000米以上,一推出就在市場上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

圖片來源:「藍湖照明」
楊毅博士介紹,除了為“人”照明以外,藍湖的白激光技術下一步還將為“人工視覺”照明。這包括工業4.0中的機器視覺、遠距離監控抓拍,以及內窺鏡的照明等等,市場應用非常廣闊。隨著人工智能的逐漸應用和普及,人工智能的眼睛“人工視覺”,會帶來越來越多的專用高亮度照明器件的需求。
據了解,藍湖2019年已完成2000多萬營收并實現盈利。隨著激光照明的行業推廣,預計接下來每年會以3-5倍的速度增長。
團隊方面,藍湖創始團隊均來自清華大學電子系,現有規模60多人,其中三分之一為研發團隊,創始人楊毅博士在激光產業有14年的研發經驗,同時也是激光電視技術構架的主要發明人之一 ,擁有300+項專利。
投資邏輯方面,本輪的投資方野草創投創始合伙人李赫然認為,藍湖團隊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解決了激光照明在散熱方面的難題,實現了革命性技術突破。獨特的產品使得藍湖在產業鏈上下游擁有初創公司較為罕見的強勢話語權。同時產品的超高通用性讓公司在市場拓展方面也勢如破竹,造血能力強。相信未來藍湖能夠在特種照明、移動設備應用、安防等領域有更卓越的表現。